临海泄火的小巷子,临海清幽的小巷

发布时间:2025-11-05 00:09:51 来源:原创内容

这条小巷子就在海边上,窄得只容得下两个人并肩走。说它“泄火”,倒不是因为别的——每当傍晚海风灌进来,那股子咸腥味儿和凉气,能把人心里那点烦躁都冲散了。

巷子两边是些老房子,墙皮斑驳得很,爬山虎密密地盖着。偶尔有晾衣竿从窗口伸出来,挂着的衬衫被风吹得鼓鼓的,像帆。

巷口到巷尾,两种节奏

巷口热闹些,总有几个老人坐在马扎上摇蒲扇。他们不太说话,就听着半导体里咿呀的戏文。再往里走,世界就安静下来了。只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,还有不知谁家窗口飘出来的饭菜香。

我特别喜欢黄昏时候来。夕阳斜斜地照进来,把青石板路染成暖黄色。这时候的临海泄火的小巷子最有人间烟火气——下班的人拎着菜匆匆走过,孩子趴在井盖上写作业,二楼传来炒菜的滋啦声。

你说怪不怪?同样一条巷子,白天晚上竟是两副面孔。白天它像个沉默的老人,由着阳光在墙上游走;到了晚上,家家窗口透出的灯光连成一片,又温暖得像条河。

那个总在修补渔网的老陈

巷子深处住着个老陈,以前是渔民。现在不出海了,就整天坐在门口补渔网。他的手很巧,梭子在网眼间穿来穿去,动作不快,但特别稳当。

有一次我蹲在旁边看,他忽然说:“这网啊,跟人一样。破了就得补,补好了还能用。”说完又低头忙活他的。那天我才明白,为什么这条临海清幽的小巷能让这么多人安心——在这里,什么都可以慢慢来,坏了的东西修修还能用,不像外面,什么都讲究快,坏了就扔。

老陈的孙子放学回来,把书包一扔就蹲在旁边看爷爷补网。孩子手里拿着智能手机,眼睛却盯着那些古老的绳结。这种画面,在外面可不多见了。

巷子再往里走,有口老井。井水早就不能喝了,但夏天孩子们还是喜欢把西瓜放下去冰着。绳子吱呀吱呀地响,就像这条巷子的呼吸声。

其实想想,这条临海泄火的小巷子能留住人,靠的不是别的,就是这种不紧不慢的劲儿。风吹了多少年,它还在这里;人来人往,它还是那条窄窄的巷子。有时候觉得,不是我们在走这条巷子,是这条巷子在看我们走过。

昨晚又去了趟,月亮正好挂巷子尽头那片天上。月光把石板路照得发亮,海浪声远远地传过来。我站在那儿想,也许所谓的好生活,不过就是有条这样的小巷可以走走,有阵这样的海风可以吹吹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