抚顺附近200块钱的爱情,抚顺周边200元的情缘
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,那天我坐在抚顺南站附近的小面馆里,听见隔壁桌两个大姐在唠嗑。穿红毛衣的那个压着嗓子说:"现在这世道,200块钱能干啥?在我们这儿倒是能遇见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分。"
我低头搅和着碗里的面条,热汽糊了眼镜片。200块钱,在沉阳太原街刚够买支口红,在万象城吃顿简餐还得看菜牌。可偏偏在抚顺周边,这个数儿好像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。
街角巷尾的温情
后来我特意在劳动公园转了转。下午四点钟的光景,退休的老头老太太拎着布兜慢悠悠地散步。长椅上坐着些年轻人,有的在分食一串糖葫芦,有的就单纯靠着肩膀晒太阳。我瞧见个穿工装的汉子,从兜里掏出卷旧钞票,仔细数出两张,转身塞给旁边扎马尾的姑娘:"买件新衣裳穿。"那姑娘抿嘴笑了,眼角的皱纹跟着漾开。这大概就是抚顺附近200块钱的爱情最朴素的样貌。
在新抚区那条总飘着油炸香味的街上,我遇见个开麻辣拌的小老板娘。她边擦柜台边跟我说:"咱这儿处对象不讲究排场。200块能带对象看两场电影,还能剩点儿买爆米花。要是会过日子的,够在夜市从街头吃到街尾。"她手上银戒指闪着细碎的光,"我跟我家那口子头回见面,他就花了187块五。"
这让我想起东洲区那个总蹲在街边卖糖炒栗子的大爷。他的叁轮车上挂着个旧纸板,用粉笔写着"甜栗子,10块一斤"。有回碰着小情侣吵架,姑娘气得扭头要走,小伙子赶紧买了两斤栗子追上去。热乎乎的油纸包在两人手里传来传去,最后都笑开了。您说这15块钱的情分,比大酒店里的烛光晚餐差在哪儿呢?
其实在抚顺周边,200元的情缘不单指男女之间那点事儿。周末的儿童公园里,常见中年夫妻带着孩子放风筝。风筝是早市30块钱买的,饮料零食花了47,剩下的够在路边摊吃烤串。孩子笑得见牙不见眼,当妈的掏出手绢给丈夫擦汗。这种浸润在柴米油盐里的温情,反倒比刻意安排的浪漫更戳人心窝。
站前那些小旅馆的老板娘都明白这个理儿。她们不会追着客人推销豪华间,常说的是:"普通标间就挺好,省下的钱带对象去西露天矿瞅瞅,那大坑比什么景区都震撼。"确实,站在矿坑边上吹风,看夕阳给煤层镀金边,这体验哪是花钱能买着的。
现在年轻人总爱说"仪式感",好像不花大钱就显不出真心。但您瞧瞧浑河岸边的垂钓老哥,塑料桶里装着馒头咸菜,钓上来的小鱼都小心放回河里。他跟我说:"年轻时处对象,骑自行车带她来河边坐半天,掰块馒头喂麻雀,她现在还记得麻雀蹦跶的样子。"
或许在抚顺周边这片土地上,人们早就参透了感情的质地。200块钱不过是个由头,重要的是这份心意能在寻常日子里擦出怎样的火花。就像雷锋纪念馆门口总摆摊卖鞋垫的老奶奶说的:"现在小年轻动不动就说'我爱你',我们那会儿啊,他把我磨破的鞋拿去找人补个底,我就知道该给他织副新手套了。"
夜幕降临的时候,我走到永安桥附近。霓虹灯把河水染得斑斓,有对情侣靠在栏杆上分食烤地瓜。姑娘掰了大半递给对方,热气在冷空气里结成白雾。他们笑闹着推来让去,最后地瓜还是回到了姑娘手里。这种你来我往的暖意,怕是再贵的西餐也换不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