霍尔果斯巷子里两百块钱的爱情,边境小城的温情故事
霍尔果斯的风总是裹着沙粒,吹在脸上有点扎人。我站在口岸旁边的巷子口,看着那些褪色的招牌在风里摇晃。这条巷子不宽,两边是些卖俄式巧克力和哈萨克斯坦蜂蜜的小铺子,空气中飘着烤包子和马肠子的混合香味。
卖薰衣草香囊的阿婆坐在马扎上,手里编着彩绳。我蹲下来挑香囊的时候,她忽然用生硬的普通话问:“你是来找人的吧?”我愣住了。她眯着眼笑,皱纹像哈密瓜的纹路:“这条巷子里,每年都有像你这样的年轻人。”
两百块钱的约定
叁年前,小然在这里的边境贸易市场当翻译。她说那会儿刚毕业,俄语说得还带着东北口音。李振华就是从哈萨克斯坦过来的货车司机,第一次来中国市场采购,在摊位前比划了半天,急得满头汗。
“他掏出口袋里所有的钱,数了二百块人民币,问我能不能当一天向导。”小然说到这里就笑,“你说这人多实在,也不怕我拿了钱就跑。”那天她带着李振华逛遍了霍尔果斯巷子里两百块钱的爱情,从最地道的马肉馆子到性价比最高的旅店。傍晚时分,他们在口岸的界碑前合影,背后是两国交界的铁丝网。
李振华离开前说,下次过来还找她。小然以为这只是客套话。没想到叁个月后,她真的又收到了他的消息。
就这样,每隔两叁个月,李振华过来采购时都会找小然当向导。每次还是付二百块钱,小然推辞,他坚持:“这是规矩,不能让你白干活。”他们渐渐从生意伙伴成了朋友,又从朋友变成了更特别的关系。
边境线上的等待
疫情来得突然。口岸关闭那天,小然正在市场里帮人翻译合同。突然的通知让整个市场炸开了锅,商铺纷纷关门,货车排成长龙调头离开。
李振华最后一次过来是2020年1月。他留给小然一个厚厚的信封,说是下个季度的向导费预付款。小然打开一看,全是二百元面额的人民币,整整二十张。“你这是预付了两年啊?”她开玩笑问。李振华没笑,很认真地说:“等我回来。”
这一等就是一年半。小然辞了市场的工作,在巷子口开了家小咖啡馆,专门卖哈萨克斯坦咖啡和俄罗斯点心。她说这样能第一时间看到从口岸过来的人流。
咖啡馆的墙上贴满了中外货车司机留下的照片,吧台上永远放着李振华爱喝的那种黑咖啡豆。有熟客问她在等谁,她总是笑笑:“等一个还欠我导游费的人。”
那条巷子见证着霍尔果斯巷子里两百块钱的爱情,也见证着无数这样的分别与等待。
2021年秋天,口岸终于重新开放。小然还是每天在咖啡馆忙碌,只是眼神总往巷子口瞟。直到某个下着细雨的午后,店门上的铃铛响了,一个浑身湿透的男人站在门口,手里攥着两张皱巴巴的二百元人民币。
“剩下的十八次,”他的普通话比叁年前标准多了,“我可能要分十八个月还清。”
小然擦杯子的手停住了,她看了他很久,久到窗外的雨都停了。最后她指着墙上的价目表:“导游费涨价了,现在一天叁百。”
“那我预付叁年的。”李振华说。
巷子里的风还在吹,但已经不那么扎人了。口岸那边的哈萨克斯坦飘来烤馕的香气,和咖啡馆里的咖啡香混在一起,构成了这座边境小城特有的味道。在这里,霍尔果斯巷子里两百块钱的爱情从来不是买卖,而是两个普通人用最笨拙的方式,守护着最珍贵的约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