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岩有哪些小巷子营业了,龙岩哪些小巷已开放
最近总听朋友问起,龙岩那些老巷子现在开门了没?说实话,我也挺好奇的。趁着周末有空,我特意去城里转了几圈,还真发现不少惊喜。
从中山路拐进和平巷,青石板路面被雨水洗得发亮。巷口那家开了叁十多年的芋子包摊子已经摆出来了,老板娘正往蒸笼里码着白白胖胖的包子。她说正月十六就恢复营业了,现在每天能卖出四百多个。往里走几步,裁缝铺的陈师傅正在店里熨烫衣服,蒸汽氤氲着升起来,和记忆里的画面一模一样。
巷子里的新面孔
在溪南里转角的骑楼下,意外发现多了家手冲咖啡店。老板是个年轻人,他说选在这里就是喜欢巷子里的烟火气。确实,坐在老式竹椅上喝着咖啡,耳边是邻居拉家常的声音,这种混搭的感觉挺奇妙的。不过要提醒大家,这家店下午两点才开门,别去太早跑空了。
走到后门前街时,正好遇见邮递员在送信。他告诉我这条巷子八成店铺都营业了,就是营业时间不太固定。像是传统打铁铺只在上午开门,而新开的文创工作室要到傍晚才亮灯。这种随性的节奏,反而让逛巷子变得像寻宝似的。
在民主巷遇到住在附近的老林,他坐在门槛上抽着水烟筒,笑眯眯地说:“巷子活过来啦!”他指着巷尾新挂起的灯笼,那家做客家捶圆的老店重新开张后,把孙子都召回来帮忙了。现做现卖的捶圆在锅里翻滚,飘出的香味能勾出人肚里的馋虫。
走到北门巷时天色渐晚,灯笼次第亮起。卖灯盏糕的摊主边翻动油锅边念叨,现在游客虽不多,但老街坊们都会来捧场。他特意把价格牌挂在最显眼处:“和年前一个价。”金黄的灯盏糕在锅里滋滋作响,咬开脆壳,热腾腾的萝卜丝馅料暖胃又暖心。
穿过几条巷子,注意到不少店家在门口贴了手写告示。有的用粉笔在小黑板上写着今日特色,有的在木牌上标注营业时间。这些带着笔锋的字迹,比印刷的标语多了几分温度。偶尔能看见店主坐在店门口择菜,或是在躺椅上打盹,那份从容让人不忍打扰。
在西宫巷深处,遇见几个坐在石阶上写生的美院学生。他们说最近常来这儿画画,因为巷子里“活过来了”。确实,修补瓦片的叮当声,飘荡在巷口的山歌小调,还有空气中混杂着的茶香和油炸味,这些日常声响与气味,才是巷子真正的生命力。
夜幕降临前经过虎岭巷,看见整条巷子挂满了待晾干的香肠、腊肉。开杂货铺的杨姨说,这些可不是商品,都是邻居们托她照看的年货。她说现在每天最开心的,就是看着巷子里重新聚起人气。虽然有些店铺还没开门,但走过时能闻到屋里飘出的饭菜香,听到电视节目的声响,就知道这里的故事还在继续。
走过这些巷子,发现它们正在慢慢苏醒。或许还没恢复到从前最热闹的样子,但那份属于巷弄的生机,确实一点一点回来了。要是你也想感受龙岩巷子的烟火气,现在正是好时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