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拉山口200米内约见附近的人,相邻区域快速邀约相聚
阿拉山口的傍晚总是来得特别早,夕阳把边境贸易市场的铁皮屋顶染成蜂蜜色。我站在货摊前核对订单时,手机突然震动,屏幕亮起“附近的人”提示——有个头像戴着棒球帽的账号,距离显示197米。
说来也巧,上周刚下载这个社交软件时,我还觉得在边境小城找人多半会石沉大海。毕竟这里不像大城市,总共就那么几条街道,能匹配到什么人呢?可现实偏偏给了个惊喜。
200米内的邂逅
盯着手机屏幕上跳动的数字,我忍不住探头往窗外看。窗外是阿拉山口特有的景象:满载货物的卡车排成长龙,挂着中哈两国牌照的轿车在海关闸口穿梭。那个197米外的人,可能正在某间报关行里填表格,也可能在隔壁街的哈萨克斯坦商品店挑选巧克力。
“在看什么呢?”隔壁五金店的张姐凑过来,我慌忙锁屏。要是让她知道我在用交友软件,明天整条街的商户都会来给我做媒。这里的生活就是这样,既守着边境的开放,又留着熟人社会的传统。
犹豫再叁,我还是点了通过。对方发来的第一句话就让我笑出声:“你也在口岸区?我就在免税店二楼。”这种直接反倒让人安心,在阿拉山口,人们习惯了直来直往的交流方式。
我们约定在口岸广场的雕塑下见面。出门前我特意换了件衬衫,虽然明知这种边境小镇根本没人在意穿着。走在路上,能听见不同语言交织的声音,俄语、哈萨克语和本地方言在空气中碰撞,让这次200米内的约会莫名有了些异国情调。
相邻区域的相遇
他比想象中腼腆,棒球帽压得很低,露出被边境阳光晒得黝黑的下巴。“常来这里?”他指着远处亮起绿灯的海关通道,“我每周要往返叁次,做建材贸易。”
于是在那个黄昏,两个刚刚认识的人就站在国门附近聊起了生意经。他说起如何从哈萨克斯坦商人手里拿下代理权,我抱怨最近物流延误让货期整整晚了一周。这些话要是放在内地城市的咖啡馆里显得格格不入,但在阿拉山口,商业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。
夜幕降临,口岸的探照灯次第亮起。他忽然提议:“要不要去哈萨克斯坦那边吃个晚饭?现在过关还来得及。”这个大胆的想法让我愣住了。虽然每天看着国门开合,但我从没想过一次约会会变成跨境之行。
最终我们还是在相邻区域找了家新疆餐馆,大盘鸡的热气模糊了窗外的国界铁丝网。他说这就是边境生活的魅力,一步之遥就是另一个国度,人和人的距离反而变得更近。
离开时我们交换了微信,他的头像依然是个剪影。“下次从哈萨克斯坦带马卡龙给你。”这句话随着夜风飘散在阿拉山口的星空下。我转身走向商户宿舍区,手机显示我们之间的距离变成了315米——他已经回到了界河对岸。
躺在床上翻看聊天记录,忽然觉得在这个特殊的城市里,距离从来不是按公里计算的。就像口岸的时钟同时指着北京和阿斯塔纳的时间,人与人之间,隔着的可能只是一道可以随时打开的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