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海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,临海火车站后巷名称是什么

发布时间:2025-11-06 06:20:10 来源:原创内容

那天路过临海火车站,突然被一位拎着大包小包的阿姨拦住了。她满头是汗,语气挺着急的:"小伙子,请问临海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啊?我闺女说在那等我,这绕了两圈也没找着。"

我当场就被问住了。虽说在临海住了些年,火车站前广场闭着眼睛都能走,可这后头的小巷子,还真没留意过叫什么名字。最后只能建议阿姨去服务站问问,看着她道谢后匆匆离开的背影,心里莫名有些触动。

那些被忽略的角落

说来也怪,咱们每天经过那么多地方,眼睛总是盯着显眼的大马路、大招牌,谁会特意去记一条小巷子叫什么呢?可偏偏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小地方,往往藏着最地道的市井烟火气。

后来我专门去转了转。火车站后头确实藏着几条巷子,不宽,刚好能过一辆叁轮车。灰色的水泥墙有些斑驳,墙角蹲着几只打盹的野猫。晾衣绳从这头拉到那头,挂着的衬衫还在滴水。倒是那些小馆子挺热闹,老板和常客用方言聊着天,锅里的炒饭滋滋响。

其实想想,每座城市都有这样的地方吧?就在地标建筑的背后,在人来人往的视线盲区里,安静地过着自己的日子。

我在巷口找了位正在下棋的大爷闲聊。他在这儿住了叁十多年,说起这条巷子如数家珍。"早些年哪有名字哦,大家就叫它'站后巷'。后来装了门牌,才有了个正式名号。"大爷捏着棋子,迟迟不落下,"不过我们这些老街坊,还是习惯叫老名字。"

这种约定俗成的称呼挺有意思的。地图上查不到,导航也导不到,可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懂。就像某种暗号,区分着陌生人和本地人。

再往深处走,发现巷子还有个有趣的现象——它自己形成了一套生态系统。修鞋的师傅同时代收快递,小卖部门口摆着公用电话,虽然现在用的人不多了。这种多功能的服务模式,大概是大商场永远学不来的。

说实话,站在巷子里,能闻到一股混合的味道——刚出锅的饭菜香、老房子的潮气,还有远处飘来的火车汽笛声。这种混杂的感觉,反而让人觉得真实。

遇到个外卖小哥,他正坐在摩托上看手机等单子。聊起来才知道,他对这一带熟得很。"在这片跑久了,哪个单元在哪都清楚。有些客人写地址就写'站后巷红门那家',我们一样能找到。"

看来,这条巷子虽然不起眼,却是很多人日常生活的枢纽啊。旅客匆匆而过,居民在这里安家,小生意人在这里营生,各自有各自的故事。

天色渐晚,巷子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。暖黄色的光从窗户里透出来,投在石板路上。我突然明白了那位阿姨为什么要找这里——在这样的地方等待亲人,确实比在冷冰冰的广场上要温暖得多。

走出巷子时回头看了一眼,它还是那么安静地待在火车站后面,不张扬,却不可或缺。每条这样的巷子,可能都是这座城市记忆的容器吧,装着几代人的悲欢离合,也等待着下一个问路人的到来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