恩施学院外援女,恩施学院外籍女助教
校园里的银杏叶黄了又绿,篮球场上的汗水浸透了青春。最近走在恩施学院的林荫道上,总能听见同学们在讨论一个话题——那位总是带着温和笑容的外籍女教师。
说实在的,第一次在教学楼见到她,我还以为是哪个系新来的留学生。金发扎成利落的马尾,怀里抱着几本厚厚的教材,脚步轻快地穿梭在走廊里。直到看见她站在讲台上熟练地写下板书,我才恍然大悟:原来这就是最近大家时常提起的那位恩施学院外援女老师。
课堂上的风景线
她的课堂总是坐得满满当当。倒不是说同学们都在凑热闹,而是她确实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。记得有一次路过教室,正好听到她在讲解西方文学,居然用上了《红楼梦》里的典故来做对比。地道的英语发音里,偶尔夹杂着几个略显生硬却格外亲切的中文词汇,惹得学生们会心一笑。
“这个词用中文该怎么说更好呢?”她常常会这样向学生请教,眼神里带着真诚的探究。这种师生之间的互动,让课堂气氛变得格外轻松融洽。
说来也怪,自从这位恩施学院外籍女助教来到学校,选修英语口语课的学生明显多了起来。以前总有人说不敢开口讲英语,怕发音不准闹笑话,现在这种顾虑似乎减轻了不少。看着她努力用中文和学生交流的样子,大家反而更愿意尝试用英语表达了。
文化交融的点点滴滴
有一次在食堂偶遇,她正对着窗口的菜牌发愁。“鱼香肉丝里真的有鱼吗?”这个问题把打菜的阿姨都逗笑了。后来看她尝试用筷子夹起滑溜溜的粉条,那认真的模样让人忍不住想给她鼓劲。
慢慢地,我们发现她开始适应了这里的生活。早晨会在操场散步,傍晚喜欢在图书馆后的樱花树下看书。有次看到她和一个本地老师在凉亭里喝茶,两人用手势和简单的词汇交流,时不时发出愉快的笑声。那种跨越语言障碍的真诚交流,着实令人感动。
这个学期,她还主动提出要开办一个英语角。不是严肃的课堂,就是大家随意聊聊天的地方。第一次活动那天,来的人比预期多了整整一倍。她准备了恩施当地的茶叶,还有自己烤的小饼干。同学们围坐在一起,从喜欢的电影聊到家乡的小吃,从学业压力谈到未来梦想。
现在想想,这位恩施学院外援女老师的到来,不仅仅是为学校的教师队伍增添了新的力量,更像是为我们的校园生活打开了一扇看得见风景的窗。透过这扇窗,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,也学会了用更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不同的文化。
走在校园里,偶尔会看到她和学生们边走边聊,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他们身上。这样的画面,已然成为恩施学院一道亮丽的风景。不知道明年这个时候,又会有什么样的新故事在这片美丽的校园里发生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