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海大学城约找学生,北海大学城学生约伴
这两天在北海大学城食堂吃饭,总能听见旁边桌的同学们热火朝天地商量着周末去哪儿玩。有个戴眼镜的男生一边扒拉糖醋排骨一边说:“想组个羽毛球队,在校园群里问了叁天,就两个人报名。”对面穿连帽衫的女生咬着吸管接话:“可不是嘛,我上次想找人去新开的书店,翻了半天的通讯录都不知道该找谁。”
这话让我想起刚搬来大学城那会儿。那时候从教学楼走回公寓,总觉得路边长椅该坐着能聊聊天的朋友,图书馆的灯光该映出几个并肩复习的影子。可现实是,微信好友越来越多,能约出来的人反而越来越难找。北海大学城约找学生这件事,看着简单,实际还挺让人发愁的。
为什么面对面变得这么难
你说奇怪不?咱们这大学城里住着几万学生,按理说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应该很容易。但仔细想想,现在上课都是扫码签到,坐下就摸手机;宿舍门一关,各自对着屏幕傻笑。上次我隔壁宿舍的学弟说,他和同楼层的人最深入的交流,是凌晨在楼道互借泡面。
有时候站在阳台,看见楼下篮球场只有零星几个人在投篮,就会琢磨——明明大家都需要同伴,为什么就是凑不到一块儿呢?可能我们都习惯了等别人先开口,结果等着等着,四年大学生活就过去了一半。
其实解决这个问题,倒也不用搞得太复杂。北海大学城学生约伴这事儿,关键是要有个由头。就像上个月,我看到布告栏贴着“夜跑小队招募”,用便签纸留了微信号。那天晚上居然来了十五个人,跑完坐在操场边喝汽水,才发现文学院的小王和我喜欢同一个地下乐队。
约伴的种子正在发芽
最近发现些有趣的变化。食堂二楼的柱子上多了块软木板,上面钉着五颜六色的便签:有想组队参加创新大赛的,有找棋友下周对弈的,还有约人去海边看日出的。昨天经过时,看见一个女生正踮着脚在“摄影采风”的纸条后面写联系方式。
体育馆也开始热闹起来。以前下午去总是空着大半的场地,现在要提前预约才行。羽毛球场那边,经常能看到临时组队的同学,打完球就约着一起去后门吃烧烤。这种自然而然的北海大学城约找学生模式,好像比正经八百的社团活动更受欢迎。
我室友上周末的经历就更说明问题。他在洗衣房遇到同楼的同学,两人等着衣服烘干时闲聊,发现都在找球友。现在他们固定每周叁下午打乒乓球,还带动了整个楼层的人轮流参加。所以说啊,有时候主动打个招呼,可能就会打开新世界的大门。
其实在大学城生活,最重要的不就是这些点点滴滴的连接吗?晚上从图书馆回宿舍的路上,看见教学楼还有星星点点的灯光;食堂里拼桌吃饭时,能听到不同专业的趣事;操场上随时能加入一场不分胜负的篮球赛——这些看似偶然的相遇,才是大学生活最珍贵的部分。
如果你现在也在北海大学城想找同伴,不妨从明天开始试试:在常去的餐厅多坐十分钟,经过篮球场时问问能不能加入,或者在布告栏留下你的小计划。毕竟在这个充满可能性的年纪,每一次主动开口,都可能遇见意想不到的风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