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通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,南通品茶评选活动安排
最近路过南通老城区,发现不少茶友都在讨论一个新鲜事——南通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搞得挺热闹。这不,前几天我也跟着朋友去凑了个热闹,没想到现场那叫一个人声鼎沸。
茶香里的门道
工作室设在青石巷的老宅院里,白墙黛瓦间飘着龙井的豆香和碧螺春的花果味。穿棉麻褂子的老师傅托着紫砂壶,手腕那么一沉一提,茶水划出琥珀色的弧线。有个戴眼镜的年轻人凑过来念叨:"这南通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整得跟选秀似的,不过比的不是才艺,是茶汤透不透、回甘长不长。"
竹帘后头摆着叁排长桌,二十多家茶庄把自己压箱底的宝贝都端出来了。安吉白茶得用玻璃杯冲着看"凤舞",普洱老茶头要用陶壶闷着喝陈韵。有个大姐端着品茗杯在桌前转悠,抿了口黄汤突然站住:"咦?这金骏眉怎么带着桂圆香?"负责茶艺展示的小姑娘抿嘴笑:"姐姐尝出来啦,咱们这批桐木关的原料,专门挑了海拔八百米以上的。"
其实南通人喝茶向来讲究,但把品茶弄成海选倒是头一遭。评委里有茶学院的教授,也有喝了四十多年茶的老街坊。穿对襟褂子的王大爷咂摸着嘴说:"当年在码头上扛包,粗瓷碗泡的大把茶也能解渴。现在倒好,光看他们闻香就得半分钟。"话是这么说,老爷子给武夷岩茶打分时,眼镜后头的眼睛亮得跟发现宝贝似的。
茶碗里飘出的新意
现在的南通品茶评选活动安排确实花了心思。除了传统茶叶比拼,还设了创新茶席设计环节。有个留羊毛卷的姑娘用濠河的芦苇、蓝印花布残片搭了个茶席,煮水用的是红泥小炭炉。她边拨弄炭火边解释:"南通人家家临水,我想把'水城茶事'的意境做出来。"
最让人意外的是年轻面孔特别多。两个大学生模样的男孩在角落摆弄冷泡茶,玻璃瓶里飘着薄荷叶和柠檬片。"用低温慢萃六小时,"戴渔夫帽的男生递过来试饮杯,"传统茶也得跟着年轻人习惯变变。"我尝了尝,铁观音的兰花香居然和佛手柑混得恰到好处。
负责活动统筹的李先生趁着添水的工夫跟我说:"您别光看热闹,这南通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背后连着茶农呢。评上叁星的茶叶,下周直接进线上助农专场。"他翻开手机给我看往期数据,有个云南寨子的普洱茶因为在这里拿了奖,现在每月能多发两吨货。
夕阳把竹帘的影子拉长时,评选到了最紧张的环节。六款入围茶叶要盲品排序,工作人员给每位评委发了一迭糯米纸。闻香杯在众人手里传递,偶尔听见有人轻声嘀咕"这泡水仙岩韵足",或是"咦?这香气怎么落到喉底又翻上来了"。窗外的电动车铃声、邻居的炒菜声飘进来,倒和满室茶香搅成了这座江边小城特有的味道。
临走时看见组委会在院子里支了块大白板,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茶友的便利贴。有推荐自家茶园秋茶的,有约着周末去茶山体验采茶的,还有画漫画吐槽某款茶"苦过黄连"的。穿汉服的工作人员正往板子上贴新纸条:"下期主题茶会征集民间茶器,带盖碗的爷爷优先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