潜江初中生500元3小时通话,相似电话事件
这事儿说起来真让人心里不是滋味。前两天在潜江本地的家长群里,突然炸开了一条消息:有个初中生竟然花了整整五百块钱,就为了打叁个小时的电话。群里当时就沸腾了,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现在孩子真是不知柴米贵。
我邻居张姐的儿子小凯正好和那个孩子同校。张姐那天晚上急吼吼地跑来敲门,说赶紧帮她查查手机账单,生怕自家孩子也闹出这种事儿。她边等查询结果边念叨:“叁个小时五百块,这得说多少话啊?现在这些孩子到底在想啥?”
电话背后的故事
后来才知道,那个打电话的男孩叫小杰,平时在学校挺安静的。他爸妈常年在外地打工,一年就回来一两次。这孩子平时跟着爷爷奶奶住,老人家用的是老人机,连视频通话都不会。
那天小杰数学考了满分,特别想告诉爸爸妈妈。可偏偏他爸妈在工地上赶工期,微信消息发了十几条都没回。孩子一着急,就跑到小区门口的便利店,用公用电话打了长途。便利店老板说,看孩子抱着电话又哭又笑的,就没忍心提醒他时间。
说实话,听到这儿我心里酸酸的。五百块钱对打工家庭来说不是小数目,可对小杰来说,这叁个小时的电话,可能是他这学期最开心的时刻了。
这事儿在潜江传开后,居然又冒出来好几起相似电话事件。李阿姨家的孙女为了听妈妈讲故事,偷偷用爸爸手机打了二百多块钱的国际长途;隔壁小区的初中生组团给在外地的父母打电话,一个月花了快一千块话费。
我们这儿是劳务输出大县,留守儿童特别多。以前总觉得给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,现在才发现,孩子们缺的不是物质,是陪伴。有个老师跟我说,他们班上有叁分之一的孩子,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几次。
现在想想,那个潜江初中生500元3小时通话的事儿,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我们这些大人平时忽略的问题。孩子们用这种看似任性胡闹的方式,其实是在呼喊:“爸爸妈妈,我想你们了。”
最近社区开始组织“亲情连线”活动,每周固定时间让孩子们到社区办公室和父母免费视频。虽然刚开始,但效果还不错。至少孩子们不用再偷偷摸摸地打电话,也不用担心话费超支了。
小杰的妈妈上个月特意请假回来待了叁天。她说看到孩子抱着电话不撒手的样子,心里像针扎一样疼。现在她每周固定两个晚上和小杰视频,虽然工作时间紧,但她说:“少睡会儿觉没啥,不能让孩子觉得爹妈不要他了。”
这些相似电话事件给我们提了个醒。赚钱固然重要,可孩子的成长就这一次。有时候想想,孩子们要的真不多,可能就是电话那头的一声“宝贝,你真棒”。
现在走在潜江的街上,经常能看到抱着手机和孩子视频的家长。虽然问题还没完全解决,但至少大家开始重视这件事了。希望以后这样的“天价话费”新闻能越来越少,孩子们的笑脸能越来越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