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凉100米内学生约,平凉百米学生相约
这两天,我手机聊天群里挺热闹的,老同学突然发来一条消息:“哎,你看到那个‘平凉100米内学生约’的帖子没?感觉挺有意思的。”我当时正忙着,随手回了句“啥约啊?”,心里还嘀咕,这又是啥新鲜事儿?
晚上吃完饭,我靠在沙发上刷手机,这才仔细看了看。原来不是什么复杂的活动,就是住在平凉附近几个小区的学生家长,自发组织的一个小约定。核心特别简单:以自己家为圆心,画个一百米的圈,住在这个范围内的孩子们,放学后或者周末,可以凑在一起写作业、打打球,或者在小区空地上玩一会儿。这不就是咱们小时候的“找同学玩”嘛!只不过现在有了个更具体的说法,叫“平凉百米学生相约”。
你还别说,这个看似简单的“百米约定”,背后还真有点东西。现在的小孩儿,你看他们物质条件是好,平板电脑、智能手机一个不缺,但总觉得缺了点儿什么。放学回家,门一关,不是看电视就是玩颈笔补诲,邻居家孩子叫什么名字可能都不知道。我侄子就这样,你问他最好的朋友是谁,他能给你报出一串游戏里的滨顿,但对门住了几年的小伙伴,反而没说过几句话。
一喊就能到的玩伴
这个“平凉100米内学生约”妙就妙在距离近。一百米是个什么概念?就是你站在阳台上喊一嗓子,对面楼的小伙伴可能就能听见。家长也放心,不用专门接送,孩子下楼跑两步就到地方了。几个孩子凑在一块儿,可能就是在石桌上写写作业,或者在健身器材那儿追跑打闹,但那种热闹劲儿,是独自对着屏幕感受不到的。
我想起我们小时候,哪有这么多规矩,吃完饭把碗一放,人就窜没影了。胡同里、大院中,到处都是年龄相仿的孩子。拍画片、跳皮筋、捉迷藏……玩得满头大汗,直到各家各户传来喊吃饭的声音,才依依不舍地散伙。那种发自肺腑的快乐和自由,是童年最宝贵的记忆。现在的“平凉百米学生相约”,好像又把那种感觉,用新的方式给找补回来一点。
有个参与了这个约定的妈妈在群里分享,说自从有了这个小圈子,她女儿变化挺大的。以前回家总有点闷闷的,现在一到周末就盼着和“百米战友”们见面,性格开朗了不少。作业有不懂的,几个孩子还能凑一起商量商量,比一个人苦思冥想要强。
当然,这事儿也不是完全没烦恼。有家长担心,孩子聚在一起,会不会光顾着玩,忘了正事?或者产生小矛盾怎么办?这些担忧都挺实际的。不过听说他们有个小小的家长群,会轮流值班看着点,也约法叁章,比如先完成作业再玩,要互相尊重之类的。毕竟,任何一种尝试都需要慢慢磨合。
我放下手机,走到窗边往外看。楼下正好有几个半大的孩子在用树枝逗一只流浪猫,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。看着这个画面,我心里忽然觉得暖暖的。在这个越来越数字化的时代,像“平凉100米内学生约”这样的尝试,就像是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,重新搭建起一条条微小而温暖的人际纽带。它不宏大,也不完美,但它让“附近”重新变得具体,让孩子们的笑声,又重新回到了离我们很近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