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济火车站小巷子,永济站旁老街巷弄

发布时间:2025-11-06 05:26:59 来源:原创内容

站在永济火车站出站口,就能望见马路对面那片低矮的屋檐。青灰色瓦片参差交错,像停歇着一群疲惫的鸽子。这条被当地人称作“站前巷”的小巷,与我多年前路过时几乎没什么两样。

巷口修车铺的王师傅正弓着腰给自行车补胎,手背上的机油渍在阳光下发亮。我凑近时他头也没抬,直到我问起巷子尽头那家卖石子饼的还开不开。“老李家的铺子啊,”他甩了甩扳手,“往前走,闻到芝麻香就对了。”这种对话在这条巷子里每天要重复好几遍,过路的旅客总会来打听点什么——哪儿能喝到现磨豆浆,哪儿能买到五块钱叁个的烧饼,或是公共厕所在哪个拐角。

巷子里的老手艺

越往深处走,年代感就越发浓重。两侧墙面斑驳处露出红砖,爬山虎倒是比上次见时更茂密了。裁缝店门口挂着“修改裤脚”的硬纸板,字体褪成淡灰色。穿堂风从巷道穿过,带来隔壁院子里蒸馒头的面香,混着老陈醋特有的酸涩气息。这种味道组合,怕是只能在永济火车站小巷子附近才能闻到了。

老李的石子饼铺子果然还在。炉子支在门槛边,铁锅里滚着黑亮的石子,他用长柄铁铲翻动时,芝麻与面饼的焦香瞬间炸开。“二十叁年啦,”他往围裙上擦擦手,“火车提速了好几次,我这饼还是老做法。”说话间,两个刚下火车的年轻人循着香味找来,举着手机要扫码。老李指指墙上贴的微信收款码,继续不紧不慢地翻动着石子饼。

其实永济站旁老街巷弄里,像这样的铺子正慢慢变少。斜对面的修表摊上月关了门,老师傅被儿子接去了省城。但总有新的生机在缝隙里生长——比如那家改做外卖凉皮的小店,窗口排着叁四个人,老板娘麻利地拌着辣子,边操作边和熟客拉家常:“你家娃考上一中啦?真好!”

巷子中段有口老井,井口用石板封了半截,周围摆着几盆月季。穿校服的女孩坐在井沿背单词,声音轻轻的。这景象让我想起这条巷子最动人的地方——它既是旅客匆匆路过的驿站,也是居民日日生活的家园。火车鸣笛声与巷子里的切菜声混在一起,竟然毫不违和。

新旧交织的日常

再往前走,景象又不同了些。几家旧院子的木门换成了防盗门,墙角的电表箱密密麻麻。快递叁轮车鸣着喇叭小心通过,差点碰倒靠在墙边的自行车。杂货店老板在门口支了个小黑板,用粉笔写着“代收快递”,下面还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爱心。这些细节让老巷子透着新鲜劲儿。

转角遇见的红砖房墙上,还保留着九十年代的宣传画痕迹,虽然画面模糊了,但那个双手托举麦穗的轮廓依然清晰。旁边不知谁家晾晒的床单在风里鼓动,像突然张开的帆。住二楼的大婶从窗口探出身收衣服,竹竿轻轻一挑,熟练地把晾干的衬衫挑回屋里。

站在巷尾回望,正好一列绿皮火车缓缓进站。车窗里闪动着旅客的脸庞,有人拖着行李箱从巷口走进来,站在岔路口左右张望。或许明天,他们就会忘记这条普通的巷子,但此刻,他们都在这片屋檐下寻找着什么——可能是一份热乎的吃食,可能是一段问路的情谊,也可能是旅途中小小的歇脚处。

暮色渐渐漫上来,各家厨房飘出炒菜的声响。老李开始收拾炉具,修车铺王师傅拉下半卷的卷帘门。火车站广播隐约传来,而巷子里的灯火次第亮起,暖黄的,朦胧的,与站台上冷白色的灯光完全不同。这些光晕交织在一起,照着永济火车站小巷子沉静的夜晚,也照着永济站旁老街巷弄里平凡而真实的日子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