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克达拉约茶上课,可克达拉茶约学习
说起可克达拉约茶上课这事儿,还挺有意思的。前两天路过社区活动中心,看见布告栏上贴着张浅绿色的海报,上面写着"可克达拉茶约学习",我愣是盯着看了半天——这年头,喝茶都能喝出学问来了?
抱着半信半疑的心态,我跟着邻居王阿姨去参加了第一次活动。推开茶室的门,淡淡的茶香扑面而来,七八个人正围坐在长桌旁,桌上摆着青花瓷茶具和几本翻开的书。李老师是位退休的语文教师,她边烫茶杯边说:"咱们今天泡的是武夷山大红袍,顺便聊聊《红楼梦》里的茶文化。"
当茶香遇见书香
热水冲入紫砂壶的瞬间,茶香猛地升腾起来。李老师不紧不慢地分着茶,有人翻开书念起"栊翠庵茶品梅花雪"那段。说来奇怪,捧着温热的茶杯,听着贾母与刘姥姥的对话,突然就觉得那些文字活了过来。坐在我旁边的张大哥是做滨罢的,他推了推眼镜:"以前读到这里都是跳过去,现在闻着茶香再读,连妙玉用的什么水都记得清清楚楚。"
这种学习方式确实让人放松。不用记笔记,不用考试,大家就着茶香聊文学,偶尔争论两句,说到兴起时还会有人掏出手机查资料。这种可克达拉约茶上课的形式,不知不觉就把知识泡进了茶汤里。
让我意外的是,这个活动已经持续了半年多。每周叁晚上,这群人都会准时出现在茶室。有时候学茶道礼仪,有时候读诗词,甚至还有一次请来茶艺师演示宋代点茶。负责组织的刘姐说:"最开始就叁两个人,现在都要提前报名了。"她笑着指指墙角的书架,"那些书都是大家自愿带来的。"
上次活动来了个年轻人,是附近奶茶店的店员。他怯生生地问:"我不太会品茶,能来吗?"结果那天他给大家讲了不少现代茶饮的知识,从芝士奶盖讲到冷萃工艺,倒让我们这些只认识传统茶叶的人大开眼界。李老师拍手笑道:"你看,这就是教学相长。"
现在每次开车经过活动中心,总能看见茶室的灯光亮着。玻璃窗上朦胧的水汽,映着围坐的人影,偶尔传来阵阵笑声。或许学习的本质就是这样,不一定非要正襟危坐,在茶香书香交织的氛围里,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,知识和情谊都会慢慢沉淀。这大概就是可克达拉茶约学习的妙处吧。
前两天遇见王阿姨,她正要去买新的茶具。"下轮要学茶经了,"她眼睛发亮,"我得准备个像样的建盏。"看着她兴冲冲的背影,我突然想起抽屉里那本蒙尘的《茶经》,也许该找出来翻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