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冈泄火的小巷子,黄冈清火的老街巷
黄冈这地方,夏天热得跟蒸笼似的。每到傍晚,我最爱往老城区那些巷子里钻。青石板路面被晒了一天,踩上去还能感觉到余温,两边斑驳的墙壁上爬着青苔,偶尔有穿堂风吹过,那叫一个舒坦。
要说最有名的,还得是那条被街坊们叫作“泄火巷”的地方。这名字起得直白,倒也挺贴切——巷子窄得只容两人并肩,两侧老屋的屋檐几乎要碰在一起,大中午的太阳都照不进来。走在里头,温度起码比外面低两叁度。住在巷口的王大爷总摇着蒲扇说:“这巷子啊,比空调房还管用。”
老街巷的烟火味
往深处走,就是另一番景象了。这边街坊管它叫“清火巷”,其实和泄火巷是连着的,只不过更宽敞些。傍晚时分,家家户户开始生火做饭,煤球炉子的蓝火苗忽闪忽闪的,煨汤的香味从窗口飘出来。李婶家的藕汤,张奶奶家的绿豆粥,这些清火的吃食,成了巷子里独有的味道。
记得有回叁伏天,我在巷子里遇见个卖凉粉的摊子。摊主是个爽快人,边切凉粉边说:“这地方啊,冬天冷得够呛,夏天倒是凉快。老街坊们都晓得,热得受不了就来这儿转转。”他浇上红糖水,又撒了点桂花,“尝尝,这个才叫真正的泄火。”
其实细想起来,这些巷子能这么凉快,还真有它的道理。老房子的墙特别厚,窗子开得也巧,穿堂风自然就来了。再加上这些年一直有人住着,烟火气足,反倒形成了个小气候。不像现在的高楼,看着光鲜,太阳一晒,整个墙面都发烫。
去年夏天特别热,巷子里的那口老井又派上了用场。井水冰凉冰凉的,街坊们用来冰西瓜、镇酸梅汤。傍晚大家拎着小板凳坐在井边,说说笑笑,偶尔打上来一桶水,孩子们就争着把脚伸进去。那种凉快,是从脚底板慢慢往上爬的,比直接吹空调舒服多了。
现在这种老巷子越来越少了,倒是新修的步行街到处都是。可那些地方,大白天连个遮阴的地方都难找,更别说自然凉快了。偶尔想起来,还挺怀念在巷子里晃悠的日子——那种凉快是慢慢的,从容的,连时间都好像走得慢了些。
有时候我在想,也许真正能让人“泄火”的,不光是巷子里的阴凉,更是那种慢悠悠的生活节奏。现在的人动不动就上火,是不是也因为活得太着急了?要是能像这些老巷子一样,给自己留点透气的空间,也许日子会过得舒坦很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