莆田站街快餐约学生,莆田学生快餐暗号接头
夜幕下的灰色地带
老王在莆田开了十年便利店,每晚关店时总能看见些熟悉又陌生的画面。路灯下叁叁两两站着些年轻面孔,穿着校服却化着不符合年龄的浓妆。他们低着头玩手机,屏幕的光映在脸上,像给青春蒙了层灰。
“这些孩子啊...”老王摇摇头,拉下卷帘门。他记得有个常来买矿泉水的女孩,校服袖口总是刻意往上卷,露出手腕上刚文的蝴蝶。有次找零时他多问了一句“放学不回家啊”,女孩抓起零钱就跑了,硬币掉在地上叮当作响。
其实谁都明白这是怎么回事。那条穿过商业街的小巷,白天是卖早点、修自行车的地方,晚上就换了副模样。有些穿着社会气的男人在巷口转悠,看见学生模样的就凑上前,压低声音说些听不懂的黑话。
说到莆田学生快餐暗号接头,这事还真有点门道。据说他们用“买奶茶”代指交易,用“加珍珠”表示特殊服务。更隐晦的还有“代写作业”“补习班报名”这类说辞,外人听了完全不会起疑。有个出租车司机跟我说过,他拉过两个女学生,一路上都在讨论“今晚要接几个家教单”,可目的地却是城中村的出租屋。
这种事能形成风气,说到底还是钱闹的。新款手机、名牌球鞋、夜店消费...年轻人的虚荣心被物欲填满,又找不到来钱的正当途径。小军就是典型例子,他爸在工地摔伤后,家里突然断了经济来源。开始只是周末去碍罢痴当服务生,后来被常客怂恿“陪唱来钱快”,渐渐就陷进去了。
现在这些孩子都精得很,知道怎么躲开监管。他们不在固定场所停留,改用社交软件招揽生意。附近的人、摇一摇、兴趣小组...网络给了他们伪装,也给了他们胆量。有次我在网吧看见个男生同时操作五台手机,屏幕上全是聊天界面,备注都是“客户001”“客户002”。
家长们都还蒙在鼓里。李大姐前两天还在菜市场炫耀,说她女儿最近特别懂事,周末都去“勤工俭学”赚生活费。可她女儿所谓的实习单位,根本查不到工商注册信息。
更麻烦的是,这种莆田站街快餐约学生的模式还在变着花样翻新。最近听说有了“学生代理”,专门在校内发展下线,用提成吸引更多人加入。就像滚雪球,越滚越大,把更多懵懂的学生卷进来。
学校其实也察觉到了异常。班主任发现有些学生上课总打瞌睡,钱包却突然鼓了起来。问起来都说是在亲戚店里帮忙,可细问具体地址又支支吾吾。德育处找过几个学生谈话,他们早就串好供词,咬死说是去奶茶店打工。
这种地下交易最可怕的是后续影响。参与过的学生很难再回归正常生活,习惯了快钱就吃不了读书的苦。有个退学的男生后来在工地搬砖,喝醉了跟工友哭诉:“当初一个月挣的比现在半年都多...”可哪有什么回头路可走。
夜深了,那条巷子又开始热闹起来。穿着校服的影子在霓虹灯下晃动,像褪了色的青春。老王收拾完店铺,特意把门口的灯多亮了一会儿。他说哪怕多照亮一寸路,说不定就能让某个孩子转身回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