襄阳男人喜欢去的小巷子,襄阳男人常走的巷子
要说襄阳男人喜欢去的小巷子啊,那可真是藏着不少故事。这些弯弯绕绕的青石板路,表面看着不起眼,可走进去就像翻开了一本老相册。
我常想,为什么这些窄窄的巷道对襄阳男人有这么大吸引力?后来琢磨明白了,这里头有他们最自在的生活节奏。早上七八点,你会看见穿着汗衫的大爷拎着鸟笼慢悠悠地晃进来,巷口那家面馆飘着热气,几个老哥们儿已经坐在矮桌前,“老板,来碗牛肉面,多放豆芽”——这样的早晨,才是地道的襄阳味道。
巷子里的老手艺
再往里走,修鞋的老张已经摆开了摊子。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摆弄着皮鞋,动作不快,但特别稳妥。旁边补衣服的刘姐一边踩着缝纫机,一边和过路的人打招呼。这些手艺人在这条襄阳男人常走的巷子里一待就是二叁十年,他们记得每个老主顾的习惯,就像记得自家孩子的口味。
中午太阳大了,巷子两边的屋檐投下阴凉。几个中年人坐在树荫下下棋,偶尔传来“将军”的喝声。他们可能上午还在工地挥汗如雨,或者刚从办公室出来,但在这条襄阳男人喜欢去的小巷子里,大家都卸下了身份,就是普通的街坊邻居。
老陈在巷尾开了家理发店,店里还保持着二十年前的格局。他不爱说话,但手上的推子从来不会出错。“在这儿理发踏实,”常来的李哥说,“老陈知道你头发往哪边分,知道鬓角留多长合适。”这份默契,是那些亮堂堂的发廊给不了的。
傍晚时分,巷子又开始热闹起来。下班回家的男人骑着电动车熟练地穿行,车把上挂着顺路买的菜。他们和坐在门口的老人点点头,和玩耍的孩子打个招呼,这条襄阳男人常走的巷子就像自家的走廊,每个转角都熟悉得不用看路。
巷子深处有家小酒馆,老板是个退伍老兵。晚上八九点,总会有些中年男人过来坐坐。他们不要什么好酒,就是最普通的那种,配一碟花生米。有时候聊得兴起,会说起年轻时在汉江边上的往事;有时候就安静地坐着,看电视机里播放的球赛。
这些巷道不宽,最窄的地方两个人并肩走都嫌挤。但正是这种拥挤,让邻里关系格外亲近。谁家做了好吃的,总会给隔壁端一碗;谁家有难处,不用开口就有人帮忙。这种情分,在高楼大厦里已经很难找到了。
夜深了,巷子渐渐安静下来。只有几盏昏黄的路灯还亮着,照着斑驳的墙面。这些襄阳男人喜欢去的小巷子像是城市的毛细血管,虽然不起眼,却承载着最真实的生活脉搏。明天太阳升起时,这里又会开始新的一天,继续上演着属于襄阳男人的平凡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