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要品茶上课工作室,高要茶艺学习培训室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9:28:00 来源:原创内容

路过城南老街时,总会被一阵清雅的茶香牵住脚步。那扇挂着竹帘的木门后,就是许多人常提起的高要品茶上课工作室。说来也怪,明明是个学茶的地方,却总让人想起外婆家那个堆满茶罐的老厨房——只不过这里更敞亮,茶具摆得整整齐齐,像等待检阅的士兵。

第一次推门进去是个雨天。水汽混着茶香扑面而来,十几个学员正围坐在长桌旁,看老师傅演示如何温杯烫盏。穿棉麻衫的王老师转头笑笑:“来得正好,这泡凤凰单丛刚出汤。”他拎起砂铫往茶海倾注,琥珀色的茶汤在瓷器中碰撞出清脆声响,那声音像极了雨打芭蕉。

茶香里的慢时光

在这里学茶,倒不像上课,更像参加老朋友的茶叙。王老师总说:“别急着记步骤,先让茶汤在舌尖转个圈。”他捏起盖碗示范,手腕轻旋时蒸腾的热气模糊了眉眼。有个大姐第一次来,紧张得总端不平茶壶,王老师就递过个竹制茶托:“怕烫手?试试这个。咱们高要茶艺学习培训室的学徒,谁没挨过几下蒸汽呢?”满屋子顿时漾开笑声。

墙角的博古架很有趣,陈列着不同年份的茶饼。最醒目的位置摆着2015年的布朗山,棉纸上留着茶渍,像岁月的勋章。偶尔有新学员好奇触碰,王老师也不阻拦,反而打开茶饼让大家传看:“茶不是供在神坛的,它的使命就是遇见水。”

舌尖上的山水画

记得有次品鉴岩茶,王老师让我们先含半口茶汤。“别咽,用舌头轻轻搅动。”他边说边做夸张的鼓腮动作,“是不是尝到苔藓味?那是武夷山漫射光在味蕾作画。”后来每次喝岩茶,真能品出些山场气息——有的像雨后青石板,有的像晒透的松针。这种体验很奇妙,仿佛整个高要品茶上课工作室都飘着武夷山的雾。

最热闹要数调饮课。年轻人带着各色花果来,把传统茶汤玩出新花样。桂花乌龙撞上蜂蜜后变得温婉,柠檬红茶在雪克杯里跳踢踏舞。王老师也不拘着,反而拿出珍藏的拼配茶方:“我年轻时在云南茶山,见过傣族姑娘用香茅草煮普洱。”

暮色渐浓时,茶席往往还没散。初秋的夕照斜斜切进窗棂,有人在练习茶百戏,有人在讨论茶器养壶。电水壶咕嘟作响,新来的学员正在笔记本上认真画盖碗结构图——这叁个月的茶艺课,倒像是给忙碌生活按下了暂停键。王老师擦拭着茶则轻声说:“你们看,茶叶在杯里沉浮的样子,多像人生。”

窗外华灯初上,茶室暖光晕染着每个人的面容。不知谁又续了道老白茶,枣香混着药香在空气里缠绵。或许明天大家又要回归各自的轨迹,但至少此刻,我们都在茶汤里找到了自己的山水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