津市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,津市茗茶评选海选工作坊
最近路过津市老城区,总能看到两家挺有意思的店铺招牌——"津市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"和它隔壁的"津市茗茶评选海选工作坊"。说实在的,第一次看见这名字,我还以为是什么选举机构呢!后来跟街坊打听才知道,原来是两家专门办茶赛的机构。
巷子口的陈大爷是这儿的常客,他端着搪瓷杯跟我说:"你可别小看这两家,咱们津市产的好茶,都得过他们这关。"说着掀开杯盖,一股兰花香扑面而来。"去年夺冠的云雾毛尖,就是工作室选出来的,现在想买都得提前叁个月预订。"
茶桌上的较量
正聊着,工作室里走出来个系着围裙的姑娘,手里端着茶盘。她笑着说今天正好在办春季赛,问我们要不要进去看看。跟着她走进院子,好家伙!青石板地上整整齐齐摆着叁十多套茶具,每张茶桌前都坐着专注的评审。他们时而低头闻香,时而对着光看茶汤颜色,那认真劲儿,真不亚于考场上的学生。
隔壁工作坊的动静就热闹多了。还没进门就听见里面人声鼎沸,推门一看,原来是采用了"大众评审"的模式。任何对茶有兴趣的人都可以来当评委,只要你能说出个一二叁来。穿唐装的老先生和染紫头发的年轻人坐在一起品茶,这画面还挺和谐。
我凑近看了工作坊的评分表,除了常规的色香味形,居然还有"回味时长"和"心情愉悦度"这种特别栏目。负责登记的李姐告诉我:"有的茶刚入口不错,但喝完嘴里发干;有的茶初尝平淡,但喉韵能持续十分钟。这些细节,老茶客最看重。"
茶叶背后的故事
在工作室二楼的档案室里,我翻到了往年比赛的记录。2018年的冠军茶来自海拔800米的老茶树,那年倒春寒,茶叶产量特别少,但滋味反而格外醇厚。茶农老张在备注栏里写着:"这片茶园是我爷爷种下的,今年刚好六十年。"
说来也巧,正在翻看这些资料时,楼下突然传来一阵欢呼。跑下去一看,原来是工作坊这边评出了今日最佳——款桂花乌龙。制茶的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,他不好意思地说:"我在传统工艺里加了道冷萃工序,没想到大家会喜欢。"
这种传统与创新的碰撞,在两家机构里每天都在发生。工作室更看重传承古法,工作坊则鼓励大胆尝试。但奇怪的是,这两年最终评出的好茶,往往既有老手艺的功底,又有新思路的亮点。
黄昏时分,我准备离开时又遇到陈大爷。他正在两家店门口徘徊,手里拿着两个茶叶样品。"明天要给我闺女挑结婚用的喜茶,正在纠结选哪家鉴定的茶叶。"他笑着摇头,"要我说啊,这两家就像咱们津市茶的左膀右臂,缺了哪个都不行。"
晚风送来阵阵茶香,看着两家依然亮着灯的店铺,忽然觉得这座小城的茶文化,正因为有这样的较量和切磋,才能飘香得越来越远。或许明年这个时候,该带着自己收藏的茶叶也来试试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