冀州大学校鸡的暗号,冀大校园隐语的代号
校园暗语的前世今生
那会儿刚入学没几天,就听见隔壁宿舍的学长在走廊喊了句“晚上去吃校鸡啊”,我愣是没反应过来。后来才慢慢明白,这“校鸡”压根不是食堂新开的窗口,而是咱们冀州大学学生之间心照不宣的接头暗号。你说这事儿怪不怪,明明现在通讯这么发达,偏偏这种老派的沟通方式在校园里活得好好的。
其实“校鸡”这个词儿,最早是从体育学院传出来的。那时候篮球队训练强度大,队员晚上总饿,就在体育馆东侧小树林的石桌上留记号——画只简笔小鸡。要是旁边多了个勾,就说明有人组团去后门买烧鸡。这法子慢慢传开,变成了全校通用的“校鸡的暗号”。现在虽然不用真跑去画小鸡了,但这个叫法却留了下来,泛指那些只有我们自己才懂的校园隐语。
我大二当班长那阵,发现这类隐语简直无处不在。比如“去图书馆顶层”,其实是说要去天台吹风;“老地方见”特指叁号教学楼后面的长椅。这些约定俗成的说法,外人听着云里雾里,却是我们心照不宣的默契。有回新生在校友论坛问“为什么都说去喂校鸡”,底下清一色回复“等你大二就懂了”,这种传承感特别有意思。
隐语背后的温度
最让我感触的,是去年考研前夕的事。那段时间大家压力都大,不知谁在布告栏贴了张便签,画着熟悉的简笔小鸡,旁边写着“今晚七点,校鸡聚会”。结果那天晚上,二十多个陌生人聚在操场,谁也没多说话,就是静静陪着走了几圈。后来才知道,贴便签的是个文科班的姑娘,那天她刚得知家人住院,又不敢跟别人说。
这类校园隐语最妙的地方,就在于它们构建了独特的认同感。去年校庆,好多白发苍苍的老校友回校,在体育馆旁边转来转去。我们好奇一问,老人家笑着说:“找我们当年留的校鸡记号呢!”原来叁十年前,他们也在石桌上画过小鸡。这些看似随意的代号,就这样串起了不同年代的记忆。
现在我也成了学长,偶尔会在教学楼听见新生讨论“冀大校园隐语的代号”。他们可能不知道,这些代号的魅力不在于多隐蔽,而在于那种“只有我们懂”的亲近感。就像上周,我在食堂听见个女生说“明天带你去见识真正的校鸡”,忍不住会心一笑——看来这个传统,又要传到下一届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