陆丰现在哪有夜晚站小巷,陆丰夜间小巷何处寻
这几天老有人问我,陆丰现在哪有夜晚站小巷,说实话听到这个问题我还愣了会儿神。记得小时候巷子口总坐着摇蒲扇的阿婆,晚上家家飘着炒菜香,现在怎么就成了大家四处打听的地方呢?
昨晚我特地在老城区转了两圈。八点刚过,解放路的奶茶店还亮着招牌,叁两年轻人坐在门口高脚凳上说说笑笑。往深里走,巷口水果摊的阿伯正收拾着荔枝筐,泡沫箱上“十元叁斤”的纸板被风吹得直晃。
巷子里的烟火气
拐进人民路后面的巷子,倒是遇见几个有意思的摊位。卖糖葱薄饼的大姐手法娴熟,面皮在铁板上一转就变得透亮。她说在这摆了七八年,最近城管管得严,只能推着小车在巷子里转悠。“你要问我陆丰夜间小巷何处寻,往有灯光的地方去准没错。”她说着往铁板上撒了把芝麻,香气瞬间窜进鼻腔。
再往里走,修理铺的卷帘门半开着,老师傅还在修电动车。他抹了把汗说:“现在哪像从前啊,大家都往新城区跑。”他指指对面紧闭的卷帘门,“以前这时候,理发店老王还在给老主顾刮胡子呢。”
其实要说陆丰现在哪有夜晚站小巷,真不如去东海大道那片看看。新修的步行道旁,最近自发形成了个小夜市。卖耳机的年轻人把设备摆在石阶上,音乐放得震天响;隔壁卖手机壳的阿姨正给顾客演示夜光款的效果。虽然不像传统巷子那么隐蔽,但热闹劲儿丝毫不差。
我在想啊,大家打听陆丰夜间小巷何处寻,找的或许不只是个地点。可能是记忆里那种摇着扇子聊家常的亲切感,或者是转角遇到熟人那句“食未”的问候。现在新区的灯光是亮堂了,可总觉得少了点温度。
路过老电影院后街时,倒看见几个年轻人支着画架在写生。他们说这儿墙上的斑驳特别有味道,比崭新的大马路生动多了。这让我突然觉得,巷子会不会像会流动的河水,看似消失了,其实只是换了个形式存在?
回家路上经过人民桥,桥洞下居然也有人摆了个小书摊。摊主是位戴老花镜的大爷,他说在这摆了叁个月,晚上来翻书的人还不少。“地方嘛,活人还能被憋死?”他笑着推推眼镜,“大家需要个碰头的地方,巷子就自然长出来了。”
所以要是你现在问我陆丰现在哪有夜晚站小巷,我可能会让你去新老城区交界处转转。那些亮着暖黄色灯光的小推车,围坐着下象棋的石凳,还有飘着烤红薯香的转角,大概就是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