防城港同城喝茶上课,同城品茶学习交流
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?明明住在同一个城市,却总觉得生活里缺了点什么。上班、回家、刷手机,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,连周末都变得没什么期待。前几天在菜市场碰到老邻居,他随口问了句“最近有没有参加什么有意思的活动”,我倒一时答不上来。
后来在本地论坛闲逛时,看到“防城港同城喝茶上课”这个说法,还挺新鲜的。喝茶就喝茶,怎么还上课呢?好奇心驱使下,我报名参加了周末的茶艺体验活动。
原来喝茶有这么多门道
活动地点在港口区一家安静的茶室。推开木门,淡淡的茶香就飘了过来。负责讲解的林老师笑着说:“别紧张,咱们今天就是边喝边聊。”她先给我们泡了本地的金花茶,浅金色的茶汤在白瓷杯里特别好看。“很多人以为喝茶就是泡点茶叶喝水,其实每道工序都有它的意义。”
温杯、投茶、注水、出汤——林老师的手法行云流水。轮到我们自己尝试时,才发现手都不听使唤了。坐在我旁边的大姐忍不住笑:“我这哪是泡茶,简直是给茶叶洗澡了。”茶室里顿时响起轻松的笑声。
说来也怪,当专注于手里的茶壶时,心里那些乱七八糟的烦恼真的慢慢淡去了。水温要控制在85度左右,注水要从边缘开始,这些细节让人不得不静下心来。我突然理解为什么说泡茶是种修行了。
喝茶喝出的朋友圈
第二泡茶时,大家已经熟络起来。穿格子衬衫的年轻人在开发区做滨罢,他说来这里是为了远离电脑屏幕;带女儿来的妈妈想找个周末放松的地方;还有退休的教师,说终于有时间培养爱好了。
我们聊着各自的生活,从茶叶聊到防城港的变化,再聊到最近哪里海鲜新鲜。这种面对面的交流,比微信群里你一句我一句的闲聊实在多了。那个滨罢小伙子说得挺有意思:“在网上聊半年,不如这样坐下来喝杯茶了解得多。”
这让我想起小时候,左邻右舍经常串门喝茶聊天。现在住在楼房里,邻居见面最多点个头。其实大家内心都渴望这种真实的连接,只是缺少合适的机会和场合。
接下来的几次活动中,我们这个小圈子居然自发组织起了“同城品茶学习交流”。有时是分享各自淘到的好茶,有时是交流泡茶心得,偶尔还会请林老师来指导。最意外的是,滨罢小伙子和退休教师因为都喜欢摄影,居然约好周末一起去拍白鹭。
慢慢地我发现,这样的活动不只是学泡茶那么简单。它像一条线,把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人串了起来。上次我们去企沙镇的一位茶友家,他家自己种了几棵茶树。坐在小院里,喝着刚从树上采下来制作的茶叶,远处就是大海,那种感觉真的太惬意了。
现在想想,生活确实需要这样的时刻——放下手机,走出家门,和真实的人喝喝茶、说说话。防城港说大不大,说小不小,但有了这些志趣相投的人,这座城市突然变得亲切了许多。或许下周,我该带他们去尝尝我发现的哪家新开的米粉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