赤水小区上课约茶,赤水小区学习交流茶会
这两天路过赤水小区活动室,总能闻到淡淡的茶香。你说奇怪不奇怪,明明是个上课的地方,倒像开了间茶馆似的。上周叁我终于忍不住推门进去看了看,好家伙,里头坐了二十多个人,桌上摆着茶具和笔记本,老师正讲到怎么泡绿茶不会涩口。
负责组织的王姐给我递了杯凤凰单丛:“咱们这儿不兴正襟危坐那套。你看,讲茶叶分类时大家直接传着看干茶,说到水温就现场冲一壶对比。”她指了指后排那位边记笔记边给邻座倒茶的大叔,“老陈刚开始连白茶和绿茶都分不清,现在都能品出岩茶的枞味了。”
这哪是上课啊,分明是茶香里的老友记
我发现每张桌子都故意摆得歪歪斜斜的,问起来才知道是故意为之。组织者小李笑着说:“第一次搞活动时摆得整整齐齐,结果没人说话。现在这布局,隔壁桌伸手就能碰到你的茶壶,自然就聊开了。”有个戴眼镜的姑娘接过话头:“上周我忘了带盖碗,对面阿姨直接把她的紫砂壶推过来,聊着聊着发现她女儿是我高中学妹。”
这种赤水小区上课约茶的模式挺特别——讲茶艺的老师会突然停下来:“等等,谁带了肉桂?让新来的朋友闻一下桂皮香。”然后整个教室开始传递茶叶罐子,有人说起在武夷山旅行时见过的母树,有人分享家里存茶受潮的补救办法。这些七嘴八舌的讨论,反而比课件上的知识点记得更牢。
最让我意外的是,他们连课件都带着茶渍。投影幕布上放着茶叶知识笔笔罢,底下的人端着茶杯来回走动。讲到冲泡手法时,老师直接离开讲台,凑到学员身边调整握壶姿势。后排总坐着几位老茶客,偶尔插句话纠正水温,也没人觉得被冒犯。
茶汤倒进玻璃公杯的声音,比下课铃还管用
第叁次去的时候,我撞见他们在考试。说是考试,其实是每人泡叁道茶给大家喝。穿格子衬衫的小张紧张得手抖,对面大爷慢悠悠指点:“注水时手腕再沉下去两寸。”等他泡的滇红赢得满堂彩,整个人笑得比窗外的晚霞还亮。这种赤水小区学习交流茶会,结业时发的不是证书,是每人分到的一小包定制茶。
现在活动室门口的排班表越来越满。周二是九十后们的冷泡茶派对,周四是老茶客的斗茶赛,就连儿童茶艺课都飘着茶香。昨天看到几个年轻人围着老师问:“能不能加开宋代点茶课?”老师边洗公道杯边笑:“你们先把我教的七种盖碗用法练熟喽!”
茶具柜最里侧放着个特别标记的罐子,收集着每次活动剩下的茶样。王姐说等存够了就拼配成“赤水特调”,包装纸上要印所有参与者的签名。这套赤水小区上课约茶的玩法,渐渐成了小区里不成文的规矩——新搬来的住户,总会先在茶会上记住邻居们的口味偏好。
上周下雨,活动室暖黄色的灯光透过水汽朦胧的窗户。我推门进去时,正听见有人在问:“明天讲黑茶储存,要不要把我那饼八十年代的老茶带来?”满屋的茶杯齐齐发出清脆的碰撞声,像在鼓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