桂林初中生一小时50元约小孩,学生家教50元辅导小学生
最近在小区布告栏看到个挺有意思的贴纸,上面写着"桂林初中生一小时50元约小孩"。刚开始我心里还嘀咕,这标题看着有点怪,仔细读才发现旁边还有行小字:"学生家教50元辅导小学生"。
我家对门李姐正好为儿子数学发愁,看到这消息就试着联系了。来的是个戴眼镜的男孩,校服洗得发白,说话时手指不停卷着书包带。他红着脸解释:"阿姨,我教二年级的圆圆半年了,这次月考她数学考了92分。"
藏在补课费背后的故事
后来熟悉了才知道,这孩子叫小军,父母都在县里务农。他住在当快递员的叔叔家,想挣点钱买教辅书。"我们班好多同学都接家教,既巩固知识又能帮家里减轻负担。"他翻开有些破旧的笔记本,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。
李姐发现小军特别会教。她儿子总搞不懂应用题,小军就带着他用乐高积木摆数量关系。有次教"鸡兔同笼",直接拿来围棋黑白云子当教具。孩子玩着玩着突然拍手:"我懂啦!原来数学这么好玩!"
现在桂林街头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:穿着校服的中学生,背着书包匆匆赶往学生家里。有个扎马尾的女孩告诉我,她用家教费给奶奶买了护膝:"奶奶总说楼梯爬不动,可是请家教的钱不能省呀。"
这些孩子教的往往不只是课本知识。小军会在课间教小朋友用树叶做书签,讲他在乡下抓萤火虫的趣事。有家长感慨:"本来只觉得收费便宜,没想到孩子变得爱学习了,还学会迭千纸鹤送给生病的小伙伴。"
当然不是所有家长都接受初中生家教。隔壁栋的王叔叔试过两次就换人了:"毕竟还是孩子,讲题容易着急。"但更多家长觉得,这些小老师更懂现在孩子的思维,解题方法也更新颖。
傍晚路过广场时,我常看见这样的画面:刚结束家教的中学生坐在长椅上数着零钱,小心地把硬币按面值排好。有个孩子把挣来的第一笔钱全都买了毛线,说要给妹妹织围巾。路灯下他织得很慢,但每一针都特别认真。
这些年轻人在用自己方式触碰世界。他们或许还不够老练,却带着独有的真诚。就像小军说的:"我知道50块钱不多,但能让圆圆不怕数学了,这就值。"
夜幕降临,又一个穿校服的身影骑着共享单车拐进小区。车篮里装着手工制作的单词卡片,后座夹着满是贴纸的教案本。保安大叔已经认识他们了,总是笑着开门:"小老师又来上课啦?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