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连浩特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车站旁的小街道
那条巷子就在出站口右手边
每次从二连浩特火车站下车,我总忍不住朝右边多看几眼。那儿有条不起眼的小巷子,夹在两栋老楼中间,宽度刚够叁轮车通过。巷口常年挂着“老王修理铺”的褪色招牌,旁边还立着个歪斜的路灯,天黑后总会投下暖黄色的光。
说实在的,第一次路过时我压根没打算往里走。火车站周边嘛,不都是匆匆过客?可那次出租车排长队,我索性拖着行李箱往里探了探。没想到才走十来步,喧嚣突然就隔在了身后,仿佛有道看不见的屏障。
巷子里的时光像是比外面慢半拍。青砖墙根蹲着下象棋的大爷,楚河汉界画在水泥地上;杂货店老板娘坐在门槛上摘韭菜,盆里水声哗啦啦的;还有辆永久牌自行车斜靠在墙边,车筐里装着刚买的豆腐。这些寻常景象,反倒让人想起小时候住过的老街。
最让我惊讶的是,在这条二连浩特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里,居然藏着叁家开了二十多年的小吃店。其中那家山西刀削面,老板娘和面时胳膊抡得浑圆,面团在她手里听话得很。削出的面条柳叶般飞进沸水,浇上羊肉臊子,香得让人走不动道。
有个常在这儿吃面的货运司机告诉我,他跑中蒙线路十五年,每次出发前都要来这坐坐。他说别看这条车站旁的小街道破旧,却是很多长途司机的歇脚地。热汤面下肚,再和街坊聊几句家常,比在服务区吃快餐舒坦多了。
巷子中段有棵老槐树,枝叶密密匝匝地伸向天空。树荫下总聚着些人——冬天晒暖阳,夏天摇蒲扇。有次我听见两位老太太用蒙语聊天,虽然听不懂具体内容,但看她们笑得前仰后合,想必是在聊家长里短的趣事。
让我印象最深的,是修鞋摊的陈师傅。他的摊位就在槐树对面,工具箱擦得锃亮。有回我的旅行箱轮子坏了,他边修补边念叨:“现在年轻人东西坏了就扔,我们那年代什么都要修修补补。”说完自己先笑起来,眼角的皱纹挤成了菊花。
其实仔细想想,这条二连浩特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就像个微缩世界。卖酿皮的甘肃大姐、修表的内蒙大叔、开理发店的东北夫妻,天南地北的人在这里落地生根。他们不急着追赶什么,只是日复一日地经营着各自的生活。
如今高铁站建在城郊,老火车站的人流少了许多。但每次我经过这条车站旁的小街道,依然能看见熟悉的场景:修车铺的收音机放着晋剧,晾衣绳上飘着花衬衫,空气里混着醋香和煤烟味。这些细碎的日常,编织成比旅游景点更真实的地域印记。
或许某天这些老巷子会被改造,但至少现在,它还在那里。当你从火车站出来,往右拐,走上五十步,就能遇见这份喧闹中的宁静。这大概就是城市的另一副面孔吧,不新潮,不精致,却带着生活的温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