津附近还有200块钱的爱情吗,两百元在天津能买到真心吗
那天路过海河边的夜市,烧烤摊的烟火气混着年轻人的笑声飘过来,有个小伙子蹲在马路牙子上打电话,声音不大却扎耳朵:"在天津这地界,两百块能干啥?连束像样的花都买不着,还谈什么真心?"我拎着刚买的煎饼果子站在原地,薄脆在纸袋里发出细碎的声响。
这话听着耳熟。十年前刚来天津那会儿,我也对着电话那头说过类似的。那会儿租住在王顶堤的群租房,下班和女朋友挤在六平米的隔间里分一碗加了两份蔬菜的麻辣烫。她总把鹌鹑蛋挑到我碗里,说二十块钱的晚饭能吃出满汉全席的滋味。后来工资从叁千涨到八千,却再也没找回当年分食一碗麻辣烫时,那种能把心填满的饱胀感。
两百块在天津能买到什么
现在随便找家商场,连锁餐厅的人均消费早过了百元大关。可上周在西北角的老小区,我看见一对头发花白的夫妻,老大爷举着刚出锅的熟梨糕,小心翼翼吹凉了递到老伴嘴边。五块钱六个的糕,俩人你一个我一个分着吃,笑得比旁边捧着玫瑰的小年轻还甜。
朋友上个月分手了,理由是她男友忘了恋爱纪念日。那男孩我见过,能记住她喝奶茶要叁分糖加椰果,会在她加班时默默点好外卖。可这些日常的体贴,到底没抵过一场缺席的仪式。我们是不是早把爱情明码标价了?人均叁百的餐厅,四位数的包包,好像不花够钱就证明不了真心。
天津卫有句老话:嘛钱不钱的,乐和乐和得了。古文化街茶馆里说相声的常拿这话砸挂,台底下嗑瓜子的大爷大妈笑得前仰后合。他们那代人,结婚时攒够"叁转一响"就是体面,现在结婚得预备"万紫千红一片绿"。可离婚率倒是比往年翻着跟头往上涨。
前两天打车遇到个健谈的师傅,听我们聊这个话题等红灯时突然插话:"我跟我老婆搞对象那阵,常去中山门长椅上坐着,买两瓶山海关汽水能聊半宿。现在?现在小年轻搞对象都低头刷手机,人均消费好几百的餐厅里各吃各的饭。"他转着方向盘拐进小路,"你说这二百块钱的爱情,到底是贵了还是便宜了?"
晚高峰的南京路堵得水泄不通,写字楼里涌出妆容精致的男女。我看着他们步履匆匆地赶往下一个消费场所,突然想起天津之眼摩天轮下的情侣们。叁十块钱一张的观光票,升到最高处时,隔着玻璃窗能看到海河两岸的灯火像碎钻石撒在水面上。那时候紧紧交握的手,比后来在五星酒店收到的任何礼物都珍贵。
或许问题不该是"两百元在天津能买到真心吗",而是我们还愿意不愿意,为那些价格标签之外的东西买单。老城区拆迁的胡同里,还能看见互相搀扶着去买菜的老夫妻;五大道咖啡馆的落地窗前,也有学生情侣合点一杯饮料分享。煎饼果子从叁块五涨到七八块,可总有人记得给你多撒一把葱花——这分量,比玫瑰实在。
霓虹灯把滨江道照得发亮,路过那家总排队的栗子店时,我买了份刚炒好的糖炒栗子。热乎乎的纸袋揣在怀里,忽然觉得:在天津这座城市,或许真有什么东西,是两百块钱也衡量不了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