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光哪个巷子有姑娘,明光何处小巷有女子
巷子里的寻常烟火
那天路过老城区,正巧听见两个外地人在路口张望,嘴里念叨着“明光哪个巷子有姑娘”。这话听着挺有意思,像是问路,又带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期待。我放慢脚步,不由想起自己刚来明光那会儿,也曾在这些弯弯绕绕的巷子间转悠,想看看这座小城最真实的样子。
其实啊,要说“明光何处小巷有女子”,那真是再平常不过的景象了。清晨六点的豆腐巷,总能看到系着围裙的大妈推着叁轮车,车上堆着刚出笼的豆制品,热气裹着豆香飘满整条巷子。她闺女就在旁边帮忙收钱找零,那双灵巧的手既能点清毛票,还不忘把豆腐摆得整整齐齐。
往深处走,裁缝铺子的王阿姨正踩着缝纫机,针脚密得像她额头的细纹。她女儿放学回来就趴在柜台上写作业,偶尔抬头帮客人量个尺寸。这条巷子里的姑娘们,她们的日常就是守着这些老铺子,既守着祖辈传下来的手艺,也守着巷子里的人情往来。
要说最热闹的,还得数傍晚的梧桐巷。这时候各家厨房飘出饭菜香,刚下班的年轻姑娘们拎着菜匆匆往家赶,高跟鞋敲在青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声响。便利店门口,几个女孩围在一起讨论新到的水果,时不时传来清脆的笑声。这些巷子里的身影,构成了明光最鲜活的生活图景。
记得有回在书报亭遇到个姑娘,她说最喜欢下雨天的巷子。雨水顺着瓦檐滴落,打在伞面上噼啪作响,整条巷子忽然就安静下来。她说这话时眼睛亮亮的,倒让我想起戴望舒笔下那个丁香般的姑娘。不过现实中的巷子没那么诗意,却多了份踏实——晾在竹竿上的衣服还滴着水,二楼的窗台摆着几盆月季。
这些巷子里的日子啊,就像老街口那棵老槐树,年年发新芽,年年落叶,看似重复却总有新意。姑娘们在这里长大,有的去了外地,有的留下接手家里的小店。但不管走多远,提起明光的小巷,她们眼里都会泛起熟悉的光。那光里映着童年跳房子的格子,映着第一次学骑单车时扶过的墙,映着夏日里分享过的冰棍。
如今再听到有人问起明光哪个巷子有姑娘,我总会想起这些画面。她们不是风景,却是风景里最灵动的部分;她们不是传说,却是这座城市最真实的印记。每个转身的背影,每个忙碌的身姿,都在诉说着巷子里绵延不绝的生活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