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封小粉灯一条街,登封粉色灯火街区
傍晚时分,我站在登封小粉灯一条街的入口处,橘粉色的余晖正好洒在街口的石牌坊上。这条藏在老城区里的街道,白天看起来普普通通,可一到傍晚五点半,整条街的粉色灯笼就会次第亮起,像是被施了魔法。
沿着青石板路慢慢往前走,两旁是有些年头的两层小楼,木质窗棂上雕着简单的花纹。最吸引人的当然是那些灯笼——不是艳俗的粉红色,而是带着橘调的暖粉,光线柔柔地洒下来,把整条街都笼罩在梦幻般的氛围里。卖糖人的老陈告诉我,这灯笼的布料是特制的,里面加了淡淡的金粉,所以灯光才会这么温暖。
灯火里的烟火气
说到登封粉色灯火街区,最让我着迷的其实是这里的烟火气。灯笼刚亮起来不久,各家店铺就开始热闹起来。街角那家烧饼铺子,老板娘一边麻利地揉面,一边和熟客聊天:“今天芝麻放得多,给你挑个焦黄的!”刚出炉的烧饼香气,和隔壁羊肉汤馆的味道混在一起,勾得人走不动路。
再往前走走,是家传统剪纸店。老师傅坐在店门口,就着灯笼的光剪纸。纸屑纷纷扬扬落下,他手里的红纸渐渐变成了一只展翅的凤凰。“这灯光正好,不伤眼睛。”他头也不抬地说,手上的动作却一点没慢下来。有游客好奇地问价钱,他笑着摆摆手:“先看看喜不喜欢,价格好说。”
最有趣的是那些在灯笼下玩耍的孩子。他们追逐着灯笼投在地上的光斑,银铃般的笑声在街上回荡。有个四五岁的小女孩指着灯笼问妈妈:“为什么灯笼是粉色的呀?”妈妈温柔地回答:“因为粉色让人开心呀,你看,大家都在笑呢。”
灯笼下的故事
在登封小粉灯一条街的尽头,我遇到了在这条街上住了六十多年的李奶奶。她坐在自家门前的竹椅上,手里摇着蒲扇,笑眯眯地看着来往的行人。“这灯笼啊,比我年纪都大。”她慢悠悠地说,“我嫁到这条街的时候,这些灯笼就在了。”
李奶奶说,其实最早的灯笼就是普通的红灯笼。后来有个老手艺人觉得红色太常见,就试着调出了这种特别的粉色。“没想到这一挂就是几十年。”她指着斜对面那家老字号茶馆,“以前没这么多游客的时候,我们街坊邻居晚上就爱坐在灯笼底下喝茶聊天。现在灯笼还是那些灯笼,喝茶的人却换了一拨又一拨。”
正聊着,一个年轻人提着行李箱匆匆走过,看到李奶奶打了声招呼:“奶奶,我回来啦!”李奶奶告诉我,这是街尾王家的儿子,在省城工作,每次回家都要赶在灯笼亮起的时候到,“说是看到这些粉色灯笼,才算是真正到家了。”
夜色渐深,登封粉色灯火街区的游人却不见少。情侣牵着手在灯笼下散步,摄影爱好者支着叁脚架在找最佳角度,几个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坐在路边的长椅上,一边吃着小吃一边说笑。灯笼的光映在每个人脸上,都染上了一层温暖的颜色。
我走进一家卖杏仁茶的小店,捧着温热的杯子站在窗前。窗外是绵延的粉色光影,耳边是模糊的市井声响。忽然觉得,这条街最动人的不是灯笼有多美,而是这些平凡的日常——热腾腾的食物香气,街坊邻居的寒暄,归家游子的脚步,所有这些生活碎片,都被温柔地收纳在这片粉色灯光里,年复一年。
离开的时候已是深夜,回头望去,登封小粉灯一条街依然明亮。那些温暖的粉色光点连成一片,像是夜空中最温柔的星辰,静静地守护着这条老街的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