贵阳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邻近贵阳站后巷的街景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4:47:42 来源:原创内容

巷口那碗不变的牛肉粉

站在贵阳火车站出口,隔着马路望过去,那片老房子挤成的巷弄,就是本地人口中的“站后巷”。说是个巷子,其实里头七拐八弯,自成一片小天地。我每次出差回来,拖着行李,总习惯先不回家,而是拐进这条巷子,寻那家“刘记牛肉粉”的味儿。

下午四点光景,阳光斜斜地打在高矮不一的房檐上,把晾衣杆上挂着的衣裳影子拉得老长。巷子不宽,两边是有些年头的居民楼,墙皮斑驳,露出里头深浅不一的砖色。几家小卖部门口摆着象棋摊,几个老爷子围着,半晌才“啪”地落下一子,旁边看的人比下棋的还着急。空气中飘着淡淡的煤烟味、谁家炒菜的辣椒香,还有那绕不开的、若有若无的火车站广播声。

刘记的铺面还是老样子,招牌上的红漆掉得差不多了。老板娘一眼认出我:“老样子,多放酸萝卜?”我点点头,找个靠墙的位置坐下。这碗粉,我从十八岁吃到叁十出头,汤头依旧浓郁,牛肉片得薄而均匀,关键是那勺自家做的胡辣椒面,往滚烫的汤里一搅,香味“噌”地就上来了。吃粉的工夫,能看见隔壁理发店的老师傅在给小孩推头,卖水果的叁轮车摇着铃铛慢悠悠地晃过去。这里的时间,好像比外面慢好几拍。

声音交织的站后巷

巷子里的声音是极丰富的。火车进站的汽笛声是背景音,隔一会儿就来一次,不吵,反而让人觉得踏实。小卖部的电视机里放着本地方言剧,声音开得老大;二楼有人家在练钢琴,断断续续的音符从半开的窗户飘下来;几个放学的孩子追着一个皮球从巷子这头跑到那头,笑声清脆得很。这些声音混在一起,竟意外地和谐。

我常想,这贵阳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像是城市的另一面。火车站前广场永远人潮汹涌,行色匆匆,是目的明确的中转站;而一街之隔的这里,却是生活本身,是不紧不慢的日子。那些拖着拉杆箱的旅客偶尔也会好奇地朝巷口张望,但很少有人真的走进来。他们大概不知道,这条看似普通的巷弄里,藏着这座城市最真实的呼吸。

修鞋的老张在这住了四十多年,他一边给我补鞋跟,一边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说:“以前这里更热闹,铺子也多,现在年轻人都在外头买房喽。”他指指巷子深处一栋空置的老楼,“但那棵梧桐树还在,春天开花,秋天落叶,一年年都一样。”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,那棵树确实高大,枝叶几乎要伸到对面楼的阳台上去。

天色渐渐暗下来,巷子里亮起温暖的灯火。各家厨房传来炒菜声,窗户上映出忙碌的身影。我吃完最后一口粉,汤汁都喝得干干净净。走出巷子时回头望,那片灯火在暮色里连成一条光带,安静地卧在火车站巨大的轮廓旁。明天我还要从这里出发,去另一个城市,但我知道,这条邻近贵阳站后巷的街景,这片浓浓的生活气息,会一直在这里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