阜阳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火车站旁的小街巷
阜阳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
那天下午四点多,太阳斜斜地挂在天上,我刚从阜阳火车站出来,拖着行李箱往对面张望。其实这条小巷子我走过很多次了,但每次路过,总忍不住拐进去看看。你说它有什么特别的?倒也说不上,就是有种说不清的亲切感。
巷口有个修鞋的老大爷,常年坐在马扎上,身边摆着各式各样的鞋跟和皮料。我每次来都能看见他,戴着一副老花镜,手里的锥子穿来引去。有次我问他:"师傅,您在这多少年啦?"他头也不抬:"火车站啥时候建的,我就在这儿多久了。"这话说得,让我愣了好一会儿。
再往里走,空气突然就变了味儿。火车站广场上是那种急匆匆的感觉,人们拖着行李跑来跑去。可一进这条小巷子,时间好像突然慢了下来。卖卷馍的小推车冒着热气,老板娘手法麻利,面皮一摊,豆芽、鸡蛋、面筋往上码,最后淋上秘制的酱料。咬一口,那味道,绝了。
巷子不宽,两边是有些年头的居民楼。阳台上晾着衣服,偶尔还能看见几盆绿植。二楼有户人家的窗户开着,传出电视声,像是在放戏曲。我突然想,住在这儿是种什么感觉呢?每天听着火车进站的汽笛声,看着南来北往的旅客。应该挺有意思的吧。
快到巷子中间的位置,有个小小的理发店。红色的转灯已经不转了,玻璃上贴着"理发15元"的字样。店里就一位老师傅,正在给客人刮脸。那手法,轻柔得很,客人闭着眼睛,看样子都快睡着了。这让我想起小时候,爷爷带我去的老式理发店,也是这个味道——洗发水的清香混着痱子粉的气息。
巷尾有家超市,门面不大,但东西挺全。老板是个中年大姐,见我站在门口犹豫,主动说:"要找啥?我帮你拿。"我本来只想买瓶水,结果又买了包纸巾,还顺了包阜阳特产——枕头馍。结账时大姐笑着说:"这馍得蒸着吃,最好配碗撒汤。"她说的撒汤是阜阳特色,用老母鸡熬的汤冲鸡蛋,早上来一碗,整个人都舒坦了。
站在巷子尽头往回看,夕阳正好把巷子染成了金黄色。火车站旁的小街巷就是这样,它不急着展示什么,也不刻意隐藏什么。修鞋的、理发的、卖小吃的,都是街坊邻居熟悉的模样。有人嫌它旧了,跟不上时代,可我倒是觉得,正是这种陈旧,让它有了温度。
巷子里偶尔会有火车经过的震动,但住在这里的人早就习惯了。他们该聊天聊天,该下棋下棋,连眼皮都不抬一下。这种淡定,是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才会有的。不像我们这些过客,总是慌慌张张的。
天渐渐暗了,巷子里的灯火次第亮起。那盏盏灯光下,是真实的生活——妈妈喊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,厨房里飘出的饭菜香,还有不知哪家传来的新闻联播片头曲。这些细碎的日常,组成了这条巷子的魂。
我拎着刚买的枕头馍走出巷子,回头又看了一眼。火车站广场上依然人来人往,而这条小巷子静静地待在对面,像是城市的另一个节奏。它不追赶什么,就这么从容地过着自己的日子。这大概就是老城区特有的气质吧,经历过风雨,却依然从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