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山上课喝茶辩辩群,白山课堂品茶交流群
那天下午朋友神神秘秘地发来一串数字,后面跟着一行字:“加这个白山上课喝茶辩辩群,群里挺有意思的。”我盯着屏幕愣了两秒,上课喝茶?这组合挺新鲜。
说实话,刚进群那会儿有点蒙。群里正在讨论《红楼梦》里的茶文化,有人分享了自己泡的老君眉,还配了张茶汤照片。接着又有人聊起苏轼的诗句“从来佳茗似佳人”,几位老师模样的群友正在解释这句诗的背景。这和我预想的闲聊群完全不一样。
这里的课堂不一样
后来才发现,这个白山课堂品茶交流群真是个特别的地方。周一下午是文学课,大家边喝茶边讨论诗词;周叁晚上有历史讲座,讲师会带着大家品鉴不同年份的普洱茶;周五则是茶艺分享,从绿茶到红茶的冲泡技巧都有涉及。群里四百多人,有退休教师、茶艺师、大学生,还有像我这样的普通上班族。
记得有次听一位老教授讲陆羽的《茶经》,他发了一段语音:“你们现在泡的这杯茶,其实连着上千年的文化脉络。”我正好端着刚泡的龙井,突然觉得手里的杯子沉甸甸的。这种隔着屏幕却能共同品味传统文化的感觉,确实很特别。
群主是个四十岁左右的茶艺师,大家都叫她白姐。她说建这个群的初衷很简单:“现在大家都很忙,但总需要个地方慢下来。既然都要喝茶,为什么不边喝边学点东西呢?”这个想法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。
最近群里在组织“一月一茶”活动,每个月集中学习一种茶叶。这个月轮到武夷岩茶,每天都有不同的分享:怎么辨认岩韵,如何掌握冲泡水温,甚至还有茶农直播讲解制茶过程。我跟着学了半个月,现在泡茶都会先闻干茶香,再看汤色,慢慢品咂后韵——这套功夫全是群里学来的。
有新人问:“这样上课会不会很严肃啊?”其实完全不会。经常有人泡茶时手忙脚乱,在群里求助:“救命!水浇多了怎么办?”马上就会有人回复:“别急,重新来一泡就好。”有时候讨论到一半,突然有人插话说今天阳光真好,适合在窗边喝茶,大家就纷纷晒起自己的茶席。这种松弛自在的氛围,反而让人更愿意参与学习。
前两天群里在讨论茶具选择,一位新成员感慨:“原来以为喝茶就是抓把茶叶倒水,进来才发现里面有这么多学问。”这话让我想起自己刚入群的时候。现在每天下午叁点,我都会自然地泡上茶,打开群看看今天的分享。这已经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。
也许正是这种把学习和生活柔和地交融在一起的方式,让白山上课喝茶辩辩群有了特别的吸引力。在这里,每个人都在喝茶,每个人都在学习,但谁也不会觉得这是负担。就像群里常说的那句话:“茶要慢慢品,知识要慢慢学。”这种不急不躁的节奏,反而让很多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起来。
窗外的阳光斜斜地照在书桌上,我端起刚沏的第叁泡茶,手机屏幕亮着——群里正在分享明代文人的饮茶习俗。轻轻啜一口茶,舌尖泛起的不仅是茶香,还有那种与一群人共同成长的温暖滋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