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宁男生和女生一起差差,安宁学子共度差异时光
那个周五下午的广播操时间,我们班男生和女生破天荒地站成了混合队列。阳光把塑胶跑道晒出暖烘烘的味道,隔壁班有人伸长脖子往我们这儿瞅——毕竟在安宁中学,男生和女生向来是各站各的,中间隔着条看不见的“叁八线”。
班主任李老师搓着手站在队伍前:“这次运动会的集体项目,咱们得男女搭配着练。”她顿了一下,像是给自己打气,“就从这个广播操开始吧。”
站在我右边的是林晓蕾,全班女生里数她做操最标准。我能闻到她校服上淡淡的洗衣粉香味,手肘不小心碰到时,两人都触电似的弹开。前几节操简直没法看,男生动作僵硬得像提线木偶,女生憋着笑,队伍里此起彼伏的“对不起”和“没事”。
差异成了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
真正让我们意识到“差异”这回事的,是准备篮球赛那天。体育委员王小胖抱着球直挠头:“男女混合打?这怎么打啊?”男生习惯横冲直撞,女生更爱传接配合,场上有男生下意识要盖女生的帽,手伸到半空硬生生拐了个弯,结果自己摔了个结结实实。
林晓蕾捡起滚到场边的球,轻轻说了句:“其实不用让着我们。”她手腕一抖,球划出漂亮的弧线空心入网。那一刻,男生们张着嘴的模样,我现在想起来都想笑。
后来我们发明了种新打法——男生负责防守和篮板,女生组织进攻和投篮。有次训练完,我们坐在球场边喝汽水,王小胖突然说:“原来差差不是谁比谁强,是像齿轮那样,凸出来的地方刚好卡进凹进去的地方。”
这话说得挺糙,但我们都听懂了。那些因为不一样带来的别扭,慢慢变成了默契。男生学会用眼神示意跑位,女生开始在男生被包夹时主动接应。有次练叁人板鞋,我和林晓蕾、王小胖绑在同一块木板上,摔了七八次后,终于找到节奏——高的照顾矮的,力气大的带着步子小的,喊着“一二一”摇摇晃晃走过终点线时,我们笑得直不起腰。
最让我意外的是文艺委员陈晨。这个平时说话细声细气的女生,在排话剧时提出了大胆的想法——让男生反串公主,女生演骑士。排练厅里笑场无数次,但当男生捏着嗓子说台词,女生单膝跪地行骑士礼时,某种新鲜的东西正在破土而出。
汇演那天,幕布拉开时台下鸦雀无声。然后掌声像潮水般涌来。我穿着裙子上台谢幕,看见前排几个初一女生眼睛亮晶晶的。后来陈晨在后台说:“打破常规没那么可怕,对吧?”她鼻尖上还沾着亮片,在灯光下闪闪发光。
现在走在校园里,能看见男生女生自然地在走廊讨论题目,运动场上混合组队打球也不再是稀奇事。上周值周,我和林晓蕾负责检查卫生,经过空无一人的音乐教室时,她突然说:“记得吗?就是在这间教室,你们男生死活学不会二声部。”我笑着点头。那时的走音和笑闹,都成了特别的和弦。
梧桐叶飘进窗台,落在黑白琴键上。或许青春就是这样,在那些看似差差的节奏里,我们慢慢找到了共同的旋律。而这样的时光,正轻轻地、缓缓地,流淌在安宁中学的每一个角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