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要150的爱情在哪条街,高要爱情150在哪条街
老街的传说
前两天路过城南老街,听见几个阿姨在巷口闲聊:“你说高要150的爱情在哪条街啊?我闺女非要去找找看...”这话让我忍不住放慢了脚步。高要150的爱情在哪条街?这个问题最近好像总在街头巷尾飘着。
说实话,我第一次听到高要150的爱情在哪条街这个说法时,也是一头雾水。后来问了老街坊才知道,原来指的是高要区那些老街上发生的点点滴滴。这些故事可能不轰轰烈烈,却像老街青石板缝里长出的青苔,默默生长了十几年、几十年。
我家楼下开小卖部的陈叔就是个例子。他和陈婶结婚叁十五年了,每天清晨还是雷打不动地去菜市场给她买最爱吃的豆沙包。有次我打趣问他,这么些年不腻吗?他挠挠头笑了:“习惯了,看她吃得香,我就开心。”这话朴实得就像老街拐角那块磨得发亮的石头台阶。
现在的年轻人总在问高要爱情150在哪条街,好像非得找到某条特定的街道不可。其实啊,我倒觉得这个问题本身挺有意思的——它让人慢下来,开始留意身边那些被忽略的温暖。
西关路口修鞋的老张夫妻,一个修鞋一个收钱,配合默契得像在跳双人舞。有次老张中暑躺了叁天,回来后发现老伴把所有的鞋都编了号,修好的放在左边,没修的放在右边,整整齐齐。这种默契,不就是很多人想找的答案吗?
也许我们太执着于寻找某个具体的地点,反而忽略了感情这件事本身的温度。高要150的爱情在哪条街不重要,重要的是那份愿意为对方弯腰系鞋带的心意。
前两天看到邻居小两口在楼道里拌嘴,为的是谁忘记买酱油这种小事。可吵着吵着,男生突然噗嗤笑了:“算了,我现在下楼去买。”女生嘟着嘴递过零钱:“顺便带包话梅。”这种转眼就和好的劲儿,不就是生活最真实的模样?
老街要拆的消息传了半年,这些天总看见老居民叁叁两两在拍照。刘奶奶拉着王爷爷在槐树下合影,嘴里念叨着:“在这儿住了四十年喽。”王爷爷悄悄把伞往她那边斜了斜,这个动作他做了四十年。
其实想想,每段感情都有自己的街道。可能是每天一起走的巷子,可能是常去的那家粥铺,也可能是总携手散步的江边。这些地方因为彼此的陪伴,慢慢变成了独一份的“爱情街道”。
下次再有人问起高要爱情150在哪条街,或许可以这样回答:它不在导航能找到的地方,而在两个人共同走过的日子里,在那些看似平常却闪着光的瞬间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