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东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近旁街道的记忆
站前广场的回声
每次走出海东火车站,我总会不自觉地望向对面那片老巷子。说起来挺有意思,现代化的火车站和那些斑驳的巷子之间,只隔着一条五十米宽的马路,却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。这大概就是城市的础叠面吧。
巷口有家开了二十多年的修鞋铺,老师傅认得我。他总说:“你小子又是从外地回来的?”我递过需要补跟的皮鞋,顺着他的话往下聊。他说自己九八年就在这儿摆摊,看着火车站从叁层小楼变成现在气派的模样。“但咱这巷子啊,还是老样子。”他手里的锤子敲得哒哒响,“挺好,熟门熟路的。”
鞋铺往里走,是家夫妻经营的面馆。老板娘下面,老板招呼客人。正午时分,我坐在油腻的木桌前,要了碗招牌牛肉面。蒸汽缭绕中,能听见后厨爆炒的声响,还有老板和熟客扯家常的声音。他说这些年巷子里的店铺换了不少主人,但做生意的规矩没变——街坊来了要多给一勺汤,赶火车的可以提前结账。
巷子最深处住着位八十多岁的陈奶奶。她家门前的石榴树每年都结满果子,红彤彤的特别喜庆。她说年轻时就在这巷子里结婚生子,丈夫曾是火车站的调度员。“那会儿车站还没这么大,对面就是咱家。”她眯着眼睛回忆,“现在他走了,孩子们也搬去了新城,就我和这老房子作伴。”但她坚持不搬,说习惯了听火车进站的声音,要是突然安静了,心里反而空落落的。
下午四点半,巷子突然热闹起来。放学的小孩们叽叽喳喳地穿行,卖豆花的叁轮车摇着铃铛慢慢经过。刚下火车的旅客拖着行李箱,好奇地打量这片与车站格格不入的老城区。有个小姑娘指着墙上的爬山虎问妈妈:“为什么火车站那边没有这些叶子呀?”这个问题挺有意思,我也说不上来。
天色渐暗时,巷子里的灯一盏盏亮起。不像火车站那边刺眼的白光,这里的灯光大多是暖黄色的,从窗户里透出来,把青石板路照得温柔许多。二楼有人家在炒菜,香味飘下来;隔壁传来电视播放新闻的声音;几个老人坐在巷子口下象棋,争论着刚才那步棋该不该走马。
我想起陈奶奶下午说的话:“新城有新城的好,但老巷子有老巷子的味道。”这种味道,大概就是生活本身的味道吧——不完美,但真实。火车站代表着出发和到达,而对面的小巷子,则是归来和停靠的地方。它收纳着那些不被写在旅行指南里的日常,收藏着这座城市最朴素的记忆。
修鞋老师傅收摊时,看见我还站在巷口发呆。“明天还来不?”他一边拉下卷帘门一边问。我说得来取鞋呀。他笑了,说不仅仅是取鞋,这巷子呀,来多了就成习惯了。我点点头,回头再看一眼那片温暖的灯光,转身走向火车站的方向。今晚,我还要赶最后一班车离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