介休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介休站前小巷风貌
介休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总让我想起老电影里的场景。每次走出车站,目光总会不自觉地越过宽阔的马路,落在那片低矮的房屋之间。说来也怪,明明和现代化的车站只有一路之隔,那儿却像被时光遗忘的角落。
巷口有家开了二十多年的杂货铺,红色招牌褪成了粉白色。老板娘坐在玻璃柜台后面打毛线,手边收音机唱着晋剧。我要了瓶矿泉水,她慢悠悠地起身,找钱时从铁盒里仔细数着硬币。“这条巷子啊,比火车站年纪还大哩。”她笑着说,眼角的皱纹像展开的扇子。
巷子里的烟火人生
往深处走,空气突然安静下来。青石板路面坑坑洼洼的,墙根处泛着深绿的苔藓。有个大爷坐在自家门槛上抽旱烟,烟圈缓缓上升,融进从屋檐斜斜洒下的阳光里。他告诉我,年轻时就在铁路上工作,每天看着对面的火车站从木棚子变成水泥房,再变成如今气派的模样。“我哪儿都不去,就爱守着这儿。”他说着磕了磕烟袋,身后传来老伴炒菜的滋啦声。
介休站前小巷风貌最动人的,是那种鲜活的生活气息。晾衣绳横跨窄巷,挂着碎花衬衫和工装裤;窗台上的蒜苗长得正旺,用废旧塑料盆种着;谁家的高压锅噗噗作响,排骨的香味飘了半条街。这些日常片段,比任何旅游宣传册都真实。
巷子中段有棵老槐树,树荫下总聚着下棋的人。他们为一步棋争得面红耳赤,转眼又笑呵呵地分享一壶茶。有个穿校服的男孩蹲在旁边写生,画纸上正是这条介休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。铅笔沙沙作响,把斑驳的木门、歪斜的电线杆都留在了纸上。
再往前走竟豁然开朗,出现个小广场。几位老人坐在石凳上听戏,随身播放器里传来婉转的唱腔。卖菜的叁轮车停在一旁,西红柿还带着晨露的湿润。这种介休站前小巷风貌,仿佛让时间都慢了下来。
巷尾有家铁匠铺,老师傅正在打制农具。火苗蹿起又落下,铁锤起落间,一件锄头渐渐成型。他说现在生意不如从前,但街坊邻居还需要修补些旧物,“这铺子开着,就像巷子还活着”。
转身回望,巷口外的火车站广场上,旅客们行色匆匆。而巷子里的人们,依然按自己的节奏生活着。或许这就是城市的另一面——在飞速发展的背后,总有些地方替我们保留着记忆的温度。介休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不只是一条普通的巷子,更像这座城市的心跳,平稳而悠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