扎兰屯巷子里两百块钱的爱情,小巷深处两百元的温情
扎兰屯的巷子窄得只能容两个人并肩走过,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。我是在一个下雨的黄昏遇见李婶的,她正坐在自家门槛上剥豆子,雨丝斜斜地打在门口的遮阳棚上。
"两百块钱能做什么呢?"李婶把豆壳拢成一堆,"二十年前,老张就是用这两百块钱把我从火车站接回来的。"她说着说着眼睛就眯起来了,仿佛能穿过雨幕看见当年的光景。
那个改变命运的雨天
2003年的扎兰屯还没通高铁,老张在出站口来回踱步,手里紧紧攥着刚从工地结来的工钱。他从同乡那儿听说,有个贵州姑娘被人骗到这儿,身无分文想回家。"我当时就想,要是她愿意,我就把那两百块钱给她当路费。"老张后来在烧烤摊上跟我说这话时,正仔细地给李婶挑着烤鱼里的刺。
可事情偏偏就没按他想的那样发展。李婶没要那钱,反而问老张能不能帮她找个活儿干。"我一看这人实在,比老家说亲的那些都强。"李婶现在说起这个还要脸红。他们就在巷子尽头租了个单间,开始了搭伙过日子的生活。
巷子里的日子过得慢。老张在工地搬砖,李婶去纺织厂做临时工,晚饭后总要一起在巷子里溜达。邻居们常说,看见他俩并排走着,中间总能塞得下一个人,可就是从来没见他们牵过手。
直到那年秋天,老张从脚手架摔下来伤了腰。李婶白天在厂里干活,晚上接些缝补的活儿,硬是没让老张落下药钱。"那会儿才觉着,这巷子里的日子过得踏实。"李婶说这话时,正把削好的苹果递到老张手里。
如今他们的女儿在省城读大学,老张在巷口开了个修车铺。傍晚时分,总能看见李婶提着饭盒穿过巷子,饭盒里装着老张最爱吃的酸菜粉条。这条走了二十年的巷子,每块石板都记得他们的脚步。
昨天我路过修车铺,听见老张在跟人炫耀女儿寄来的新围巾。"这颜色艳的。"他嘴上嫌弃,却小心翼翼地把围巾迭好收进柜子。李婶在旁边笑着摇头,顺手把他蹭了机油的外套脱下来泡在盆里。
巷子里的梧桐又黄了叶子,斜阳把两个人的影子拉得老长。也许真正的扎兰屯巷子里两百块钱的爱情,就是把日子过成这般模样——不要轰轰烈烈,只要年年岁岁都能一起走过这条回家的巷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