调兵山品茶工作室,调兵山茗茶工作坊
说起调兵山这个地方,可能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那个历史上金戈铁马的传说。不过今天咱们要聊的,倒是跟打仗完全没关系的事儿——这里悄悄兴起的茶文化。就在铁法路上,有两家很有意思的店铺隔着不远开着,一家叫调兵山品茶工作室,另一家是调兵山茗茶工作坊。乍看名字差不多,走进去才发现,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天地。
先说说品茶工作室吧。推开木门,迎面是个留着山羊胡的年轻人,大家都叫他小陈师傅。他这儿布置得特别简单,几张原木桌子,墙上挂着书法作品,角落里摆着几个素色瓷罐。第一次去的时候,我还有点拘谨,小陈师傅倒是不急不慢地烫着杯子:“喝茶嘛,最重要的是放松。咱们今天就从最基础的开始,教你怎么泡出一杯不苦不涩的龙井。”
慢工出细活的乐趣
在他这里,我学会了等待水温降到85度,学会了如何高冲低泡,看茶叶在水中慢慢舒展。小陈师傅常说:“现在的日子都过得太急了,连喝茶都像在赶任务。其实啊,好的茶值得你为它多等那一两分钟。”这话让我愣了愣——确实,平时泡茶不就是抓把茶叶倒上开水完事吗?在他的调兵山品茶工作室,我第一次发现,原来注水的速度、出汤的时间这些细微差别,真的能让同一款茶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味。
而马路对面的茗茶工作坊,又是另一番景象。店主王姐是个爽朗的东北大姐,她的店里总是热热闹闹的。红木博古架上密密麻麻摆满了各式茶具,从云南普洱到安溪铁观音,几乎你能想到的茶叶这里都能找到。最有趣的是她那个“喝茶先聊天”的规矩——每个进店的客人,她都要先唠上几句,了解你的口味偏好,再推荐合适的茶。
“老弟你来啦!”王姐的大嗓门每次都很有感染力,“今天刚到一批不错的金骏眉,来来来,尝尝。”她泡茶没那么多讲究,大茶壶一冲,倒在白瓷杯里,茶汤红艳透亮。但神奇的是,经她手泡的茶,总是恰到好处。“我这儿没那么些规矩,”她笑着说,“茶嘛,喝着顺口最重要。你看这个调兵山茗茶工作坊,就是希望大家像串门儿一样,随时来坐坐。”
慢慢地,我成了这两家的常客。心情烦躁想静静心的时候,就去小陈师傅那儿,跟着他慢慢品一道茶,感受那种专注带来的平静。而想找人聊聊天、解解闷的时候,就会溜达到王姐的店里,边喝茶边听她讲各种茶叶背后的故事。有意思的是,这两家看似风格迥异,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,让更多人了解茶、喜欢上茶。
记得有次和王姐聊起小陈师傅的店,她哈哈一笑:“那个小陈啊,做事确实细致。我们路子不一样,但都是为了把好茶带给咱们调兵山人。”这话让我想了很久。确实,在小陈的调兵山品茶工作室,我学会了欣赏茶的细腻层次;而在王姐的调兵山茗茶工作坊,我体会到了喝茶带来的那种热络人情味。两种体验,说不上谁更好,就像有人爱清饮有人喜欢加点陈皮,各有各的妙处。
现在偶尔路过铁法路,总会不自觉地在两家店门口放慢脚步。有时候在想,或许茶就是这样,它既可以是阳春白雪的艺术,也可以是下里巴人的日常。而在这座以古代战场闻名的小城里,这两家茶馆就像两个小小的驿站,让匆忙的人们能停下来,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杯茶。这不,明天又约了朋友去王姐那儿试新到的凤凰单丛,而周末已经和小陈师傅说好,要跟他学怎么品鉴不同山头的普洱。茶里的世界,真是越探索越有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