满洲里学生品茶上课,边陲学堂茶香伴读
北国的九月,晨光透过榆树叶洒在校园的青砖路上。满洲里市第一中学高二(3)班的教室里飘着不同寻常的香气——讲台上摆着十几只白瓷盖碗,茶叶在热水中舒展身姿。这节课的特别之处在于,茶香与书香竟能如此和谐地交融。
班主任李老师往茶壶里注入热水,看着茶叶慢慢沉底。“咱们这儿靠近茶路古道,喝茶本是家常便饭。”她拿起一片砖茶,“可今天想让大家尝尝,把茶喝出学问的滋味。”窗外飘来隔壁班级的朗读声,而这片教室里,孩子们正小心翼翼地端起茶盏,学着辨认茶汤里层次分明的花香与蜜香。
当茶香飘进课堂
坐在靠窗位置的张明同学吹了吹茶汤:“以前总觉得喝茶是爷爷奶奶的事,没想到在语文课上品着茶读《红楼梦》,连书里妙玉请茶的片段都变得鲜活起来。”他的同桌王晓宇接过话头:“可不是嘛!上周历史课讲到茶叶之路,老师特意带来蒙古奶茶,喝着咸香的奶茶听老师讲晋商驼队的故事,感觉历史就流淌在舌尖上。”
这种独特的教学方式正在满洲里多所中小学悄然流行。地理课上,同学们围着地图寻找茶叶产区;美术课上,茶盏成了静物写生的主角;就连数学老师也别出心裁,用茶叶称重来讲解质量单位的换算。生物老师最受欢迎,他带着学生在校园一角开辟了小茶园,虽然北国气候寒冷,但精心培育的几株茶苗居然冒出了新芽。
孩子们的变化让家长颇感意外。赵女士发现女儿不再沉迷手机,反而迷上了收集各地茶叶:“她现在能说出十几种茶的区别,上周还用零花钱买了茶具,说要给我们泡功夫茶。”说话时,她眼角漾开细细的笑纹。
茶汤里的文化滋味
在满洲里这所边陲学堂,茶香伴读已成为独特的风景。来自南方的转学生刘倩刚开始很不习惯:“我们那儿喝茶就是解渴,没想到这里能把喝茶变成这么多花样。”但很快她就爱上了这种氛围,还主动教同学们南方的斟茶礼仪。
教务主任王老师站在走廊里,透过玻璃窗看着学生们专注的神情:“我们不是要培养品茶专家,而是想让孩子们在茶香中学会专注和感悟。”他记得有个调皮的学生,自从参与茶艺小组后,变得沉稳许多,甚至主动研究起茶道古籍。“这大概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吧。”
冬日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教室,同学们围坐在一起温书。暖气片上温着茶壶,偶尔传出水沸的轻响。有人忽然指着窗外说:“看,像不像古人在红泥小火炉前煮茶?”大家会心一笑,继续低头读书。茶香氤氲中,翻书声和笔记声轻轻交织,构成这个边城学堂最动人的日常。
放学铃响时,值日生仔细收拾茶具。窗外,满洲里的夜空早早挂起星星,而教室里残留的茶香,似乎还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与茶叶千年不变的情缘。几个学生相约周末去口岸市场,说要找蒙古国商人聊聊异国的饮茶习俗——茶的旅程,从来就不曾停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