蓬莱大学边约什么新暗号,蓬莱大学新暗号约定方式
这事儿得从食堂门口那棵老槐树说起
你说巧不巧,上周二下午,我正赶着去叁教上课,路过老槐树时,看见两个穿着蓬莱大学文化衫的学弟,没在说话,就站在树底下。一个用手在树干上轻轻敲了叁下,两短一长。另一个听完,点了点头,右手看似随意地比了个奇怪的手势,大拇指扣着中指。然后俩人相视一笑,并肩就走了。我当时就愣在那儿,课都差点忘了上。这蓬莱大学边约什么新暗号,难不成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了?
这事儿就像根羽毛,在我心里挠啊挠。我开始留心观察。你还真别说,一旦注意了,就会发现校园里这种无声的交流还真不少。图书馆叁楼的东南角,有人会在书架特定位置留张书签;西区操场单杠旁边,偶尔能看到用小石子摆出的简单图案。这些信号都很隐蔽,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。我开始琢磨,这种蓬莱大学新暗号约定方式,究竟是怎么兴起来的?
后来我跟一个社团联的朋友闲聊,他才跟我透了点底。原来啊,这事儿最开始挺简单的。学校这么大,社团活动又多,有时候在教室里开会太正式,在宿舍里谈事儿又太随意。大家就想着找个中间地带,学校里那些安静又舒服的角落就成了首选。可地方找好了,怎么通知呢?在群里直接发地点,怕被无关的人看了去;一个一个私聊,又太麻烦。不知是谁先开了个头,用了点小暗示,结果发现特别好用。
这套东西就这么慢慢传开了。比如刚才说的老槐树敲叁下,据说是一个读书会的成员们用的,意思是“老地方,聊新书”。那个手势,代表的是他们正在读的书的页码。还有更绝的,有人用不同颜色的笔在布告栏的海报上做个不起眼的小标记,同伴一看就明白晚上该去哪儿集合。这种蓬莱大学新暗号约定方式,说白了,就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。
为啥大家乐此不疲呢?我想了想,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。首先当然是好玩,有种做游戏的感觉,让平淡的校园生活多了点趣味。其次,确实方便,一个小动作、一个小记号,就能传递信息,省时省力。最重要的是,它让一群有共同秘密的人感觉更亲近了,形成了一个个小圈子。知道了同一个暗号,就好像对上了接头暗号,彼此之间立刻就有了信任感。
不过这事儿也不是全无烦恼。我那个朋友就抱怨过,有一次他看到一个师兄在食堂门口做了个手势,他以为是他们篮球队的集合信号,就跟着做了回去。结果闹了个大乌龙,那是人家话剧社排练前的打招呼方式,搞得他尴尬了好久。所以啊,这套东西虽然有意思,但要是记混了或者会错了意,也挺耽误事儿的。
现在走在蓬莱大学的校道上,我有时候会忍不住多看几眼。那些看似寻常的举动背后,没准儿就藏着一套完整的通信系统。两个擦肩而过的同学,可能通过一个眼神就完成了信息的传递;一个留在长椅上的背包,也许就是在告诉同伴“位置已占”。这种独特的蓬莱大学新暗号约定方式,已经成了校园文化的一部分,它让这座象牙塔里的生活,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