昌都寻找卖学生的小妙招,学生销售技巧分享
昌都的校园商机在哪里
走在昌都的校园周边,总能看到学生们叁叁两两聚在一起。有些同学兜售着从家里带来的牦牛肉干,有的在推广家乡的工艺品。这时候你可能会想,要是能在学生群体里找到合适的销售门路该多好。不过,直接向同学推销商品可不是件容易事,得讲究方法。
记得上学期,隔壁班的扎西在宿舍楼里试过卖零食。他直接把货堆在寝室,结果不仅没赚到钱,还因为影响宿舍管理被说了几句。这事让我琢磨了很久,到底该怎么找到适合学生的销售方式呢?
后来我注意到,放学时校门口总挤着买小吃的人群。这让我突然开了窍:与其漫无目的地推销,不如先看看同学们真正需要什么。于是我开始留意大家的日常聊天,发现最近很多人在讨论备考资料和文具用品。
让商品自己说话的小窍门
有了这个发现,我试探性地进了几款便携笔记本。这次我没像扎西那样大张旗鼓,而是先把本子拿给几个要好的同学试用。令人惊喜的是,这种轻薄易携带的本子很快在班级里传开了。不到一周,就有别的班级的同学来打听。
这个经历让我明白,与其费力推销,不如让商品自己证明价值。就像在昌都这样的小城市,口碑传播往往比任何广告都管用。现在我还保持着这个习惯:每次尝试新商品,都会先找几个同学试用,听听他们的真实反馈。
另一个很重要的发现是定价策略。开始我总想着每件商品要多赚点,后来发现薄利多销在校园里更可行。把利润控制在合理范围,同学们更愿意持续购买。有时候遇到经济困难的同学,我还会适当给予优惠,这样既帮助了同学,也积累了人情。
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变
随着天气转冷,在室外摆摊变得越来越难。这时候我意识到必须转变思路了。在朋友的提醒下,我建了个微信群,把买过东西的同学都拉进来。没想到这个简单的改变,让销量不降反升。
在群里,我会定期发布新品信息,但从不刷屏。更多时候,这个群成了大家交流学习、分享生活的地方。有同学会在群里说“明天考试,谁有2叠铅笔”,或者“求推荐好用的错题本”。这样的氛围下,销售反而变得自然而然。
现在回想起来,在昌都做学生销售最重要的是理解同学需求,建立信任关系。那些看起来简单的学生销售技巧分享,其实都是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出来的。每当有新同学问我经验,我都会建议他们先从了解身边同学的真实需求开始。
最近我在尝试把昌都特色的手工艺品引入校园,这既能让同学们了解本地文化,又能为手工艺人开辟新渠道。这个想法刚在群里提出,就收到了不少同学的期待。看来在昌都的学生市场,还有很多可能性等待我们去发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