葫芦岛现在哪有夜晚站小巷,葫芦岛夜间小巷位置在哪
葫芦岛现在哪有夜晚站小巷
晚上八点多,我从龙湾大街拐进老城区,路灯把槐树的影子拉得老长。前面有几个推着小吃车的摊主正慢悠悠地往巷口挪,铁板上的鱿鱼吱吱作响,香味能飘出半条街。其实要说葫芦岛现在哪有夜晚站小巷,得往这种老居民区周边找,新建的商业街反而少了那份烟火气。
我跟着人流往立交桥南边的小巷里走,这边白天是菜市场,晚上倒热闹起来。卖糖炒栗子的大姐边装袋边跟熟客唠嗑:"现在创城管得严,我们这摊儿哪天能摆全看缘分。"她说的倒是实话,去年这个时候,这条巷子晚上九点还挤得挪不动脚,现在摊贩都学会"打游击"了。
再往深里走,看见个亮着红灯笼的烧烤摊。老板光着膀子翻烤串,脊背上全是汗珠。"咱这巷子别看窄,可是二十年老店了。"他给羊肉串撒着辣椒面,"附近厂子下夜班的老师傅,就认我这口。"炭火噼里啪啦溅起火星,映得他胸前的围裙油光发亮。
其实要说葫芦岛夜间小巷位置在哪,得看季节。夏天海风大的时候,山东路后面的背风巷子就特别热闹。上次我去那边,整条巷子摆满了塑料桌椅,卖海鲜小炒的、卖花生毛豆的,连卖唱的小伙子都支起了音响。穿人字拖的大哥蹲在凳子上剥虾壳,啤酒瓶在脚边摆成了排。
不过现在情况确实变了。新城区的巷子亮堂是亮堂,但总感觉缺点什么。倒是老百货后身那条坑洼不平的巷子,晚上还能找到几分从前的影子。修鞋的王老头每晚准点把他的叁轮车堵在巷口,车头上挂着的煤油灯晃来晃去,补个鞋跟的功夫,能听他说完半部葫芦岛变迁史。
要说最让人惦记的,还是学校旁边的那几条巷子。实验中学对面的文具店晚上改卖关东煮,九点多下课铃响过,穿校服的学生会把巷子塞得满满当当。煮萝卜的大锅冒着白汽,那个总系着绿围裙的阿姨记性特别好,谁不要香菜谁要多加汤,从来不会搞错。
海边栈道往东走二百米,有条半截巷子挺有意思。白天是渔具店,晚上店主把折迭桌支到门外,变成个小酒馆。上次我去的时候,两个老哥就着盐水花生在讨论船期,说再过半个月渔船就要改航线了。咸腥的海风混着啤酒沫的味道,这才是海滨城市巷子该有的调调。
现在找夜巷子得碰运气。有时候看着亮堂堂的巷口走进去,没两步就到头了;有时候看着黑黢黢的巷子,拐个弯却别有洞天。就像棉麻厂旧址旁边那条巷子,外墙都脱皮了,往里走十几米,突然冒出叁家并排的宵夜摊,煤炉上炖着羊杂汤,砂锅里咕嘟着海鲜粥,香味缠成团往人鼻孔里钻。
这两天听说步行街后巷新来了个卖糖墩儿的老人,塑料箱里铺着蓝格布,山楂个个滚圆。我特意赶去看,果然在巷子深处的电线杆底下找见了。糖浆在锅里翻着金黄泡泡,老人用竹签串山楂的动作慢悠悠的,旁边等着的年轻人也不催,都举着手机在拍。甜丝丝的焦糖味飘过来,忽然就让人想起二十年前,爷爷带着我在老百货门口买糖葫芦的光景。
说到底,夜晚的小巷就像城市的毛细血管。百货大楼能重建,马路能拓宽,可巷子里的烟火气却需要时间慢慢养。现在要找这些地方,还真得靠街坊邻居口耳相传。或许明天再去棉麻厂那边转转,听说那边傍晚常有人推车卖炸茄盒,就不知道能不能碰上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