调兵山品茶上课,调兵山茶道学习体验
推开茶室木门时,我还在琢磨“上课”这两个字。印象里的课堂总离不开黑板和讲义,可眼前只有一张原木茶桌,几只素色瓷杯,还有空气中若有似无的茶香。
茶艺师李老师示意我坐下。她没急着讲解,反而先往壶里注水:“咱们今天不赶时间。你看这茶叶在热水中舒展的样子,像不像刚睡醒伸懒腰?”她这个比喻让我笑出声,紧绷的肩膀也跟着放松下来。
从烫杯开始的故事
“为什么每一步都要烫杯?”我忍不住问。李老师手指轻抚温热的杯壁:“你想啊,要是茶杯冰凉,热茶倒进去瞬间就凉了半截,多可惜啊。”她边说边演示温杯动作,“就像朋友来访,得先把家里收拾暖和了,这才是待客之道。”
在调兵山品茶上课的整个过程,我发现每个步骤都有它的道理。注水要沿着杯壁缓缓而下,原来不是为了好看,是避免烫伤嫩芽。出汤时稍微留点底,叫“留根”,这样下一泡还能保持滋味。这些细节让我想起奶奶煮粥时总在锅盖放根筷子——都是生活里攒下的智慧。
李老师给我们斟上第一泡茶:“尝尝看,这是咱们本地产的绿茶。”我小心抿了一口,味道比平时自己泡的清爽不少。她看我疑惑的表情就笑了:“是不是觉得不一样?很多人家里泡茶,一把茶叶泡半天,最后只剩苦涩。其实茶就像朋友聊天,要适时分开,再见才更亲切。”
茶香里的调兵山记忆
随着茶汤从浅黄变成琥珀色,李老师聊起调兵山的种茶往事。她说叁十年前第一批茶苗运来时,好多老茶农直摇头,说北方冻土种不活南方娇贵的茶树。可偏偏有人不信这个邪,在背风的山坡试种,冬天给茶树穿“棉衣”,春天一株株人工除霜。
“现在喝这口茶,”她晃了晃杯中金黄的汤色,“能尝出点不一样的东西吧?不只是茶味,还有咱们这代人跟老天较劲的劲儿。”我捧着茶杯慢慢品,忽然觉得这滋味确实厚重了许多。
中间休息时,我走到窗边看外面的茶山。层层迭迭的茶树顺着山势蜿蜒,几个茶农正在田间忙碌。想起刚才李老师说的故事,眼前的风景忽然有了温度。
后半场我们学着给彼此泡茶。当我笨拙地完成温壶、投茶、醒茶一系列动作,最后把茶汤分给邻座时,竟然有点紧张,像交作业的小学生。对方尝过后点点头,那一刻的满足感很特别——把美好的东西分享给别人,原来这么快乐。
茶会结束时,李老师送我们到门口:“今天教的这些手法,回家忘了也没关系。但记住喝茶时这份闲心,比记住步骤重要得多。”我走在回家的石板路上,手里还留着茶香。街角飘来晚饭的香气,偶遇的邻居笑着打招呼,这一切都让我觉得,生活本该这么从容。
现在每个周末下午,我都会给自己泡壶茶。不再纠结手法是否标准,只是静静看着茶叶沉浮。调兵山茶道学习体验给我最大的收获,不是学会了品茶,而是找回了不慌不忙过日子的勇气。城市生活总是催着人往前赶,可茶香会提醒你:慢下来,生活里有太多值得品味的美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