沅江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,沅江中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
沅江边上有个初中生小杨,最近在我们街坊邻里间突然成了话题人物。倒不是考试拿了多好的成绩,而是他做了件让大人们都挺纳闷的事——用100块钱换了叁小时的电话时间。
那天我路过他家院子,正好听见他妈妈在和李阿姨念叨这事。“这孩子是不是魔怔了?抱着电话说了叁个小时,我这月话费单子看得我心惊肉跳。”李阿姨倒是好奇:“他都跟谁聊啊?聊这么久?”他妈妈摇头:“说是跟隔壁班的同学讨论数学题,可什么数学题要讲叁小时?”
电话背后的故事
后来我有机会问起小杨这件事,他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。“其实最开始就是跟同学讨论一道几何题,”他说着掏出作业本,“就是这道,我们俩都觉得自己的解法对,就在电话里争起来了。”他顿了顿,眼神飘向窗外,“可说着说着,不知怎么就聊到了数学老师上课讲的趣事,然后又说到最近看的书,喜欢的音乐...”
“你知道吗,我们平时在学校里,课间就十分钟,放学又各回各家。要不是这次打电话,我都不知道他和我一样喜欢收集邮票。”小杨说着说着声音低了下去,“长大后,好像很久没有这样和人好好聊天了。”
这话让我愣了一下。是啊,现在的孩子们看似联系方便了,微信随时能发消息,可那些碎片化的交流,真的能代替一次畅快的长谈吗?
意料之外的收获
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这次沅江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的经历,居然还给小杨带来了意外的收获。他告诉我,那次长聊后的第二天,他和电话那头的同学一起把讨论的那道题拿去找数学老师。老师看了他们的两种解法后很惊喜,说这是“殊途同归”,还在班上表扬了他们肯动脑筋。
“要是放在平时,我们可能就各做各的,谁也不服谁。”小杨说着,眼里闪着光,“可那次通话让我们把问题彻底聊透了,也互相理解了对方的思路。”
这件事在同学间传开后,居然悄悄带起了一股风潮——几个要好的同学开始约着每周找个固定时间,好好打个电话聊聊天,不光是学习,也聊聊各自的生活。他们还给这个小团体起了个名字,叫“周末声音沙龙”。
小杨的妈妈后来也改变了看法。“话费是贵了点,但看到他变得开朗了,和同学关系更好了,我觉得这沅江中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,值了。”她在菜市场遇见我时这样说道,脸上带着释然的微笑。
想想也是,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我们是不是都忘记了好好说话的重要性?发个微信几秒钟的事,可那些藏在语气里的温度,那些在对话间隙的思考,那些突然冒出来的灵感,都是冰冷的文字无法传递的。
沅江的水日夜不停地流着,就像我们身边悄悄流逝的时光。有时候,停下来好好说说话,听听彼此的声音,或许比我们想象中更重要。小杨和他的同学们在无意中,找回了一种正在消失的交流方式——那种不着急、不敷衍、真诚的对话。
现在每次路过沅江边,看到那些放学的初中生叁叁两两地走着,有说有笑,我就会想起那个用100元换了3小时通话的少年。他在不知不觉中提醒了我们:有些东西,是再快捷的通讯也替代不了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