包头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,包市初中生叁小时五百元通话
一个电话引发的思考
这事儿说来也新鲜。前两天,我在手机上刷到一条消息,说的是咱们包头有个初中生,为了打一通叁个小时的电话,竟然花掉了五百块钱。我第一反应是,这孩子莫不是被骗了?还是说,这电话那头有什么天大的急事?
静下心来想想,五百块,对咱们大人来说可能不算啥巨款,但放在一个初中生身上,那得是他攒了多久的零花钱啊。是买了什么游戏装备,还是充值了啥会员服务?好像都不是,就是简简单单一通电话。这可就让人琢磨不透了。
后来我拐着弯儿打听了一下,才大概明白了是怎么回事。这孩子啊,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,他跟着爷爷奶奶生活。那通叁个小时的电话,就是打给远在千里之外的妈妈的。你说,这五百块钱花得值不值?要是按市面上的通话费来算,那肯定是贵上天了。但要是按这份沉甸甸的思念来算,好像又没法用钱来衡量。
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小时候,没有手机,想爸妈了,就跑到村头的小卖部,用那种插卡的电话机。那时候,攥着电话卡的手心都是汗,听着电话里“嘟—嘟—”的声音,心里又紧张又期待。现在通讯是发达了,一个视频电话就能看到对方的脸,但那种积攒了很久、一定要说出来的心情,好像反而被冲淡了。
回过头再看这个“包头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”的事儿,心里就有点不是滋味。我们是不是太习惯用价格去衡量一切了?孩子或许根本没想那么多,他只是有太多的话想告诉妈妈,学校里发生的趣事,最近考试的进步,对爷爷奶奶的担心……这些话,在日常零碎的微信语音里根本说不完。他需要的,是一场不被中断的、完整的倾诉。
这件事也像一面镜子,照出我们身边一些家庭的影子。为了生活,父母不得不外出奔波,和孩子之间隔着千山万水。物质上也许能尽力满足,但那种陪伴和倾听,就成了最奢侈的东西。这个“包市初中生叁小时五百元通话”,买的其实不是通话时长,是一段完整的、专属于他和妈妈的时间。
当然,我不是说鼓励孩子们都去花大价钱打长途电话。只是觉得,这件事给我们提了个醒。再方便的通讯工具,也代替不了用心的交流。咱们做家长的,是不是可以主动一些,定期留出一段完整的时间,放下手头的工作,安心地、认真地听孩子说说话?也许,就能避免下一个“五百元电话”的出现。
孩子的世界很简单,他们的需求有时候也很直接。就是希望有人能静静地、耐心地听他们把话讲完。这个看似简单的愿望,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里,反而变得有点难实现了。这通昂贵的电话,说到底,是一个孩子用他笨拙却又真诚的方式,在呼唤一份完整的陪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