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交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古交火车站后街的小胡同
古交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
每次从古交火车站下车,我总忍不住要绕到站后那条巷子转转。你说这儿有什么特别吧,倒也说不上。就是那种旧旧的感觉,让人莫名安心。青石板路面被磨得发亮,墙角探出几丛野草,二层小楼的木窗户漆色斑驳,晾衣绳上挂着衬衫和床单,风一吹就轻轻晃荡。
巷口修自行车的老张在这儿摆了二十多年摊。有回我车链子掉了,他一边拧螺丝一边说:“现在年轻人都不爱往这儿走啦,嫌旧。”他指着巷子深处,“早些年可热闹,卖豆腐脑的、修鞋的、裁缝铺子,从早到晚都是人声。”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,现在确实冷清许多,只有零星几家店铺还开着。
再往里走有家面条铺,老板娘和面时胳膊特别有劲。她总说这地方“接地气”。这话不假,早晨你能闻到隔壁煎饼果子的葱香,中午听见切菜的咚咚声,傍晚谁家炖肉的香气飘出来,勾得人走不动道。这些味道和声音,组成了巷子独有的生活气息。
巷子中段有棵老槐树,树下常聚着几位下棋的老人。他们不为争输赢,就图个消遣。其中李大爷最爱讲古交火车站后街的小胡同从前的样子:“八十年代那会儿,这胡同能听到火车鸣笛,大家就猜是哪趟车进站了。”现在火车升级了,鸣笛声少了,但老人们的习惯没变,照样天天来。
其实这样的巷子在很多城市都能见到,它们像被快节奏生活遗忘的角落。但你说它落后吧,我倒觉得这种慢才有味道。现代小区里住对门都不一定认识,这儿倒好,谁家孩子考上学了,谁从外地回来了,整条巷子很快都传遍。
我发现最有趣的是巷子里的猫。它们悠闲地在墙头踱步,在屋檐下打盹,完全不怕人。有只橘猫特别霸道,总占着杂货店门口最舒服的位置晒太阳。店主也不赶它,还说这是“招财猫”。这些猫儿成了巷子的一部分,给这里添了几分慵懒。
前阵子听说这一片可能要改造,我心里咯噔一下。虽然盼着居民生活环境改善,但又怕巷子变了味道。就像修车的老张说的:“楼能盖新的,可这些老街坊、老味道,拆了就再也回不来了。”这话听着让人有些怅然。
天色渐晚,巷子里亮起几盏昏黄的灯。我从另一头走出来,回头望去,巷子安静地卧在那里,与不远处火车站的灯火通明形成鲜明对比。不知怎的,突然想起面条铺老板娘的话:“日子嘛,就是慢慢过出来的。”这条古交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装的正是这种慢慢来的日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