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银学生200块钱随叫随到,学生服务200元随时响应
这几天朋友圈里总刷到“白银学生200块钱随叫随到”的消息,刚开始我还纳闷,现在学生都这么拼了吗?后来仔细一看,原来是几个大学生自发组织的便民服务队。只要在白银市区范围内,付200元服务费,他们就能帮忙处理各种急事——比如临时送文件、代购生活物资,甚至帮忙照看宠物。
我家住六楼,上周冰箱突然罢工,网购的新机器卡在物流点。正发愁时,邻居推荐了这个服务。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打了电话,没想到二十分钟后就来个戴眼镜的男生,吭哧吭哧帮我把五十斤的冰箱从小区门口扛上楼。他擦着汗说:“我们团队都是利用课余时间跑单,既赚生活费又能练胆子。”临走时还提醒我扫描服务卡上的二维码,说以后需要时可以直接在微信下单。
藏在200元背后的故事
接触多了才发现,这些学生把“学生服务200元随时响应”做得特别接地气。有次下雨天看见他们穿着雨衣在菜市场门口摆摊,不是等着接单,而是教老年人用手机预约服务。穿红马甲的姑娘边说边比划:“您女儿不是在外地嘛,要是家里灯泡坏了,按这个铃铛图标,我们比物业来得快!”有个大爷嘟囔“200块太贵”,旁边男生马上解释:“叔您看啊,通马桶的师傅上门就要150,我们还能同时帮您修橱柜铰链,这不算贵吧?”
他们兜里总揣着个小本子,记录着老客户的特殊需求。3栋的王阿姨有关节炎,代购时要带膏药;7楼的陈叔耳背,敲门必须重敲叁下。这种细致劲儿渐渐攒下口碑,现在连社区网格员都把他们拉进了居民微信群。
最让我触动的是上个寒假,零下十五度的天气里,两个男生冒着雪给独居老人送降压药。老人儿子从外地转来500元酬劳,他们却只收200,剩下的买了米面又送回老人家。问起来时,那个高个子男生搓着冻红的手笑:“说好200就200嘛,我们这是在做服务,又不是搞拍卖。”
现在白银街头常能看到这些匆匆赶路的身影,他们用最简单的交易方式,重新串起了人与人之间的温度。就像昨天在超市听见的对话,有个妈妈指着穿校服正在理货的学生对孩子说:“你看哥哥们,靠自己的本事把时间变成财富呢。”或许比起赚到的钱,这种被社区认可的价值感,才是更珍贵的收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