峨眉山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叁小时通话消费五百元
这几天,朋友圈突然被一条消息刷屏了——峨眉山有个初中生,为了打一通叁小时电话,竟然花掉了整整五百元。这事儿听着就让人觉得不可思议,现在谁还打这么长的电话啊?
我第一反应跟大多数人一样:这孩子是不是被骗了?或者是偷偷用家长的钱充了游戏币?可仔细打听才知道,完全不是这么回事。这五百元,是他攒了半年的零花钱。
电话那头的秘密
原来,这个初中生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,一年到头回不了几次家。那通叁小时电话,是打给妈妈的。妈妈说,那天晚上听着孩子在电话里说了叁个小时,从月考成绩说到篮球比赛,从食堂的饭菜说到同桌的趣事。说到后来,孩子的声音都哑了,可还是舍不得挂。
“妈,我再多说一会儿行吗?就一会儿。”这句话,让电话那头的妈妈瞬间泪崩。
说实话,听完这个故事,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。五百元对初中生来说意味着什么?可能是半年的零食,可能是心心念念的运动鞋,也可能是好几本漫画书。可这个孩子,却选择把它们全部换成和妈妈说话的时间。
想想也挺讽刺的。现在通讯这么发达,视频通话都是免费的,可这孩子为什么非要选择最贵的长途电话呢?后来才知道,他奶奶家里只有一部老人机,除了打电话发短信,什么功能都没有。智能设备在这些留守家庭里,反而成了奢侈品。
这件事让我想起小时候,那时候打电话是按分钟计费的,每次给在外地工作的爸爸打电话,都要看着表说话,生怕多说一分钟就要多花钱。现在条件好了,可这样的故事还在发生,想想真让人唏嘘。
其实在不少农村地区,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。父母外出打工,孩子跟着老人生活。虽然不至于吃不饱穿不暖,但那种情感上的空缺,真的不是每周几个电话就能弥补的。这个峨眉山初中生的故事,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太多类似家庭的无奈。
记得有个老师跟我说过,她班上有个孩子,每次写《我的爸爸妈妈》这样的作文都会哭。那孩子说,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和爸爸妈妈一起吃顿饭,而不是只能在手机屏幕上看见他们。
这话听着就让人心疼。现在的孩子,要的真的不多。可能就是一顿饭的时间,一个真实的拥抱,或者像这个峨眉山初中生那样,一次不用看时间、不用担心话费的通话。
说到这个峨眉山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的事,我在想,要是学校或者社区能提供免费的视频通话设备该多好。或者通讯公司能不能给这些留守儿童家庭一些特别的资费优惠?毕竟,让亲情不被话费束缚,这应该是我们这个社会最起码的温暖吧。
这件事在网上传开后,很多人都表示想给这个孩子捐款,但都被婉拒了。孩子妈妈说,他们不需要捐款,只希望更多人能关注到留守儿童这个群体。确实,比起物质上的帮助,这些孩子更需要的是陪伴和关爱。
有时候我在想,科技发展这么快,5骋都普及了,人工智能也越来越厉害,可为什么最基础的情感沟通,反而成了奢侈品?这个学生叁小时通话消费五百元的故事,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。
下次当我们随手给家人发信息、打视频电话时,或许可以想想这个故事。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我们这样,随时随地听到亲人的声音。那份需要攒钱半年才能换来的叁小时通话,里面藏着多少说不出口的思念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