桦甸耍女娃,桦句耍娃趣
说起桦甸耍女娃,我立马想起去年夏天在松花江边看到的一幕。几个半大的小子围着个扎羊角辫的小丫头,正玩得起劲。那女娃不过五六岁光景,躲闪腾挪间竟把几个男孩耍得团团转。她娘坐在石墩上纳鞋底,偶尔抬头瞥一眼,嘴角挂着笑。这场景让我忽然琢磨起“桦句耍娃趣”这个说法——原来耍娃不单是逗孩子玩,更像是种带着泥土味的民间智慧。
记得小时候在姥姥家,常见邻居叁婶耍她家二丫。二丫哭闹着要糖吃,叁婶不慌不忙从灶膛里抽出根炭条,在青石板上叁笔两画就勾出只活灵活现的兔子。二丫立马破涕为笑,举着石板满院子跑。这种耍法透着股机灵劲儿,既哄住了孩子,又悄悄往她心里种了颗美的种子。现在城里家长动不动就掏手机哄孩子,倒是少了这般质朴的趣味。
耍娃里的门道
前些天在早市遇见个卖黏豆包的大嫂,她边照应摊子边耍两岁多的孙子。孩子要摸热笼屉,她也不拦着,只把孙子的小手往蒸笼边沿轻轻一贴。孩子缩回手眨巴着眼,大嫂顺势捏了个面团递过去:“这个凉,随便捏。”我在旁边看得入神,这不就是最生动的安全教育么?桦甸人耍女娃从来不是娇惯,反倒像在教孩子用身体记住生活的道理。
去年腊月在小丰满屯吃杀猪菜,主家六岁的小姑娘被委以重任——给每桌送血肠。她端着搪瓷盆颤巍巍走着,满屋子大人竟没一个上前帮忙。直到小姑娘圆满完成任务,她爸才一把抱起她转了个圈:“咱家丫头可能耐着呢!”那孩子红扑扑的脸蛋上满是骄傲。这种带着信任的耍法,比说一百句“你真棒”都管用。
如今再琢磨桦甸耍女娃的旧俗,忽然觉出些不一样的味道。隔壁李奶奶常说:“耍孩子不是哄猫逗狗,得把她当棵小树苗,一边逗着乐一边修枝打杈。”她家孙女前年考上了北航,临走时抱着奶奶不肯撒手:“您那些年陪我玩的翻绳、抓嘎拉哈,比奥数题还练脑子呢。”
开春时在金沙河遇着个捕鱼的老把式,他带着孙女在浅滩放虾笼。女娃穿着小雨靴踩水花,爷爷慢悠悠讲着:“你看这水纹,像不像奶奶锅里的疙瘩汤?”小女孩有模有样地观察波纹,竟真的从石缝里捧出只小河蟹。老人眯眼笑:“咱桦句耍娃趣,就是把日子过成蜜哟。”夕阳把祖孙俩的影子拉得老长,河面碎金荡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