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票女骑手外卖一小时一单怎么叫,女骑手送餐接单频率询问
订单都去哪儿了?
王姐把电动车停在树荫下,拧开水瓶灌了一大口。手机屏幕暗了又亮,订单提示音安静得让人心慌。这是今天跑的第叁个小时,系统总共就派了四单,其中两单还是隔壁小区拼单的。“这要搁去年,这时候少说也得十几单了。”她抹了把汗,转头问旁边同样在等单的小李:“你最近一天能跑多少单?”
这个问题在骑手聚集的早餐摊出现得越来越频繁。老骑手们发现,街上穿同样制服的人变多了,可手里的单子却像撒进河里的米,看着热闹,捞到自己碗里的没几粒。新手小张插话:“我姐们说别的地方骑手能叫到单,咱们这儿是不是人太多了?”
平台派单的算法像个摸不透的黑匣子。有时候你停在商圈正中央,订单却飞到了两条街外的新人手里;有时候系统突然连着派叁四个顺路单,让你错觉今天运气来了,可转眼又陷入长达一小时的等待。这种接单频率的波动,让很多靠这个吃饭的人心里没底。
北票这地方不算大,点外卖的习惯倒是慢慢养成了。但商家数量、用户下单习惯和骑手队伍之间的匹配,好像总是差着点什么。城南新开的写字楼中午订单多,可住那附近的骑手也多;城北老居民区偶尔爆个大单,偏偏多数骑手都集中在市中心等单。
李师傅干了两年外卖,他说现在等单不能傻等。“得看数据,什么时段往哪走概率大。”他手机里存着几张截图,是不同时间段热力图的规律,“上午医院周边容易出单,中午跑学校,晚上盯住宅区。不过这些都说不准,系统随时在变。”
新手面临的挑战更明显。小杨刚入行一个月, rating 还没上来,系统派单总是捡别人挑剩的。“远距离、低单价的基本都到我这儿,有时候一小时真就一单,跑完还得空车回来。”他苦笑,“听说坚持熬过前三个月会好点,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。”
刮风下雨倒是订单多,可那种天气跑单实在受罪。上周那场大雨,订单确实爆了,可王姐送餐到家时浑身湿透,顾客看见都不好意思,非要塞给她一瓶热饮。这种时刻让她觉得这工作还有点温暖,虽然大多数时候,她只是在街头默默地等。
越来越多的骑手开始琢磨别的方法。有人同时挂两个平台,哪个先派单就跑哪个;有人和常去的商家搞好关系,希望他们能在后台指定骑手;还有人组建了小群组,互相通报哪个区域突然单多起来了。
晚上收工后,几个相熟的骑手常聚在一起对单量。老赵今天跑了32单,算是好的;小丽只有19单,还不够油钱。大家发现,即使在同一区域、同样在线时长,收入差距也能拉到一两百块。这里面有运气,也有说不清的门道。
王姐最近在考虑要不要换个电动车电池,现在的电池跑半天就得充,耽误事。可想想最近的单量,她又犹豫了——投入再多,没单子也是白搭。她站在街头,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流,心里琢磨着:这外卖到底该怎么跑才能叫到更多单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