喀什约茶上课,喀什品茶学习班
喀什的老城区里,飘着一种特别的味道——不是烤包子的焦香,也不是羊肉串的烟火气,而是若有若无的茶香。这香气牵引着我,走进了一条挂满艾德莱斯绸的巷子。
巷子深处有间老茶馆,木门虚掩着。推门进去,仿佛踏入了另一个时空。几位维吾尔族老人盘腿坐在土炕上,围着铜壶低声交谈。这时,一位叫阿迪力的老师傅朝我招了招手:“来,年轻人,坐下喝一碗。”
茶香里的语言课
我学着他们的样子盘腿上炕,阿迪力老师傅递来一只陶碗。琥珀色的茶水在碗里晃荡,他指着茶叶说:“这是和田玫瑰花茶,”然后又拍拍身边的坐垫,“这个,我们叫‘帕普克’。”就这样,我的第一堂喀什约茶上课在茶香中开始了。
说来有趣,当你的手捧着温暖的茶碗,耳朵会变得特别灵敏。老人们聊天的只言片语,伴着茶水缓缓流入心里。他们说“恰依”(茶)这个字时,总会微微点头,像是在品味这个发音。而说到高兴处,会用粗糙的手掌轻拍膝盖,发出“哒哒”的节奏声。
我发现,在茶桌上学会的词语,好像都带着温度。它们不是课本上冷冰冰的字母,而是伴随着茶香、笑声和手势,活生生地印在记忆里。
不只是喝茶那么简单
第二次去,我遇见了古丽大姐。她正在给几个外地游客展示怎么煮奶茶。“你们那个喀什品茶学习班啊,太正式了,”她边撒盐边笑,“在我们这儿,喝茶就是生活。”
铜壶里的茶水咕嘟咕嘟地沸腾,古丽大姐的手法行云流水。她告诉我们,不同的茶要配不同的馕,什么季节喝什么茶都有讲究。春天要喝薄荷茶清火,冬天要喝药茶暖身。
有个广州来的小姑娘问:“大姐,这奶茶的配方能教我吗?”古丽大姐笑得眼睛弯弯:“你多来几次就行啦,看多了自然就会了。我们喀什人喝茶,讲究的是感觉,不是配方。”
这话让我愣住了。是啊,在这间老茶馆里,每个人都是学生,每个人也都是老师。
慢慢地,我成了茶馆的常客。有时是午后路过喝一碗解乏,有时是特意来听老人们弹着热瓦普唱木卡姆。茶馆像个没有围墙的学校,而茶水就是最好的课本。
记得有个下午,我和阿迪力老师傅相对无言,只是静静地喝茶。阳光从天窗斜斜地照进来,在茶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就在那样的安静里,我突然听懂了他昨天教我的那句维吾尔语谚语——意思是“好茶需要耐心等,好朋友需要真心待”。
现在想想,在喀什的这些喀什约茶上课时光,教会我的远不止怎么品茶。它让我明白了,有些知识坐在教室里永远学不会,它们就藏在冒着热气的茶碗里,藏在老人眼角的笑纹里,藏在那份不慌不忙的时间里。
茶馆的木门还是那样虚掩着,仿佛在说:进来吧,这里的茶还热着,故事还长着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