宁国品茶海选自带工作室,宁国茗茶精选自携茶坊
这几天路过城南老街,总能闻到一阵若有似无的茶香。说来也怪,明明整条街都是火锅店和奶茶铺,偏偏那缕清冽的香气总能钻过重重建瓴,恰好在梧桐树下与你撞个满怀。这让我想起了上周末在宁国品茶海选自带工作室的见闻。
工作室藏在老居民楼里,推门却是另番天地。青石板铺地,博古架隔出叁两茶席,有个穿亚麻衫的姑娘正俯身烫杯。见我们拎着茶罐子进来,她眼角弯成月牙:"自带茶品的客人呀?水刚沸第二遍,正候着知音呢。"
茶器里藏着时光密码
同行的李老师从帆布包里掏出个紫砂罐,神秘兮兮地让我们猜年份。揭盖时陈香扑鼻,竟是他十年前在武夷山收的正岩水仙。"存茶如养玉",他摩挲着温润的罐身,"这罐子跟着我搬了叁次家,每次开罐都像拆时光礼物。"此刻在宁国茗茶精选自携茶坊,窗外的车马声都化作煮水的咕嘟声,恍惚觉得手里捧着的不是茶杯,是段会呼吸的旧时光。
临窗茶席传来阵轻笑。转头看见几个年轻人围着茶盘,其中一个正手忙脚乱地冲泡金骏眉。"水温太高啦!"斜刺里伸来只布满老茧的手,轻轻将壶嘴下压半寸,"好茶要像对待心上人,得顺着性子来。"原来是工作室的主人陈师傅。他拎起我们带来的太平猴魁,对着光细看白毫:"这茶采得急了些,要是谷雨前叁天采,叶片还能再肥两分。"
茶过叁巡,李老师那泡陈年水仙果然呈现出琥珀般的汤色。陈师傅呷了半口,闭眼良久才开口:"岩韵还在,只是..."他突然起身从柜顶取来竹制茶则,"试试用这个拨茶。"说来奇妙,同样的茶叶经过宽口竹器,注水时竟飘出更清透的花香。果然应了茶界老话——器具是茶的衣裳。
暮色渐浓时,工作室愈发像个小型茶博会。有人展示冰岛古树普洱,有人分享手绘茶席设计,连那个泡坏金骏眉的年轻人也成功沏出了桂圆香的正山小种。陈师傅倚在茶柜旁擦拭建水,忽然感慨:"现在年轻人总说茶道太高深,其实就像咱这宁国品茶海选自带工作室,重要的不是多贵的茶,是那份愿意带茶来的心意。"
瓷壶里的水又沸了。白雾袅袅升起,模糊了玻璃窗上"茶缘聚散"的墨字。或许明天此时,又会有人揣着故事推开这扇木门,在茶香里遇见另一个带着茶叶的陌生人。这大概就是宁国茗茶精选自携茶坊最动人的地方——它让喝茶这件事,重新变回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联结。